拉姆雷克撒

第二千一百零一章 终于好转了!(求月票庆祝!)

艾瑞斯是真的喜欢自己这份职业,哪怕她仅仅只是一名图片编辑,还算不上真正的记者。事实上,在很早的以前,艾瑞斯也没想过自己会成为记者。

美国是个很反直觉的国家。

很多人都说美国是开放的国家,可从某些角度来看,美国又是非常保守的国家!并不是每个女人都想着做一番事业。

实际上大多数女孩对人生的规划,还是找个人嫁了,专心做家庭主妇!

至少艾瑞斯以前就是这种想法!

美国总是给人一副年轻、开放和进步的形象。

过去二十多年互联网成为全世界各地年轻一代交流的主要工具和舆论阵地,更是强化了这个刻板印象。少数族裔权益、女权运动、LgBtQ和环境保护,几乎每一个带着进步标签的社会运动都不可避免地和旧金山、洛杉矶、硅谷、纽约和波士顿等东西海岸的大城市联系到一起。

但现实却是,进步人士和自由主义者在网上闹得再欢,硅谷的互联网公司倾注再多的资源来为他们摇旗呐喊,也只不过掩饰了美国本质上是一个保守国家的事实。

说到保守就就不能不提到宗教(更确切地说,是基督教)在美国的地位。这个世界上除了政教合一的国家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在非政教合一的国家中大概就要数美国的宗教色彩最厚重。所谓美国的价值观之一就是宣称信教的自由,其实在美国的生活实践中,信教,尤其是基督教,是绝对自由的,不信教倒显得有些另类。

宗教就是美国社会里的水和空气,从节日到总统的就职仪式,从教堂高耸的十字架到电视上煽情的布道,都可以感受到宗教在美利坚大地上的迷雾漫漫。所以金赛的遭遇和柔女士的变节仿佛在意料之外,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在宗教保守势力的眼中,把性行为从卧室之中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来张扬是诲淫诲盗,否认生命是上帝赋予的权利罪该万死。

如果说金赛对人类性行为的坦然探讨和人工流产的选择是几世纪前文艺复兴时代的遥远回响、反映的是对人性的关怀、体现的是人道的力量的话,那么今天对金赛的诅咒和对人工流产的讨伐就只能说是对历史的反动了。罗素曾经在上世纪初慎重地说过一句话:“教会所组织的基督教曾经是而且仍然是世界上道德进步的主要敌人。”很不幸,直到今天,这句话居然还继续在美国这个高举自由旗帜的国家得到证实。

除了这个,度量衡制度更能反映美国这个国家如何地故步自封、保守怕变。现在世界上除了美国以外,所有的国家都接受了国际通用的十进位的度量衡制度,连英美制的始作俑者英国也放弃了英美制。不知道当初英国人是如何发明这种极不规则、极为杂乱的度量衡制度的。同是容量,要分为干量和液量,在干量和液量里,又各是一套不同的换算层次单位。

在重量里,要分常量、金衡和药衡,三者又各是一套互不相关的换算层次和单位。最难受的是,这种制度不是十进位,一会儿是一加仑等于四夸脱,一会儿又是一夸脱等于二品脱了。连美国人也经常在这种换算中被弄得一头雾水。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美国却坚守这种制度而不与国际接轨。不接纳国际通用的度量衡制度给美国的出口加工也带来了极大麻烦。在美国生产时用英美制,一旦启运出港,又必须换成公制,弄来弄去,让对方常常弄不明白那件产品的长度究竟是多少。据说美国国内曾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过废除现有的度量衡制度而使用国际公制的动议,但最终没有被国会通过。原因是怕一旦更换,光换高速公路上的标志就是一笔昂贵的费用,更不用说其他花费了。但是,这些人同时却忘记了去度量继续沿用这套愚蠢的度量衡制度所带来的无可估量的花费。

对性、人工流产、语言、足球以及度量衡的态度可以看成是当今社会是否开明的几个重要标志,因为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实在太密不可分。也许因为美国自上世纪以来一直强盛,使得它渐渐失去了接纳新东西新事物的心胸,不再欣赏其他国度和其他文明的长处和独到,对自己的东西不分良莠一律敝帚自珍,于是固步自封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全职太太都是一个不小的群体。

那些事业有成的高知女性很少会选择当全职太太,然而有调查显示,近六成藤校妈妈选择当全职妈妈,这是为啥?

“藤校”,通常指的是美国常春藤联盟,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毕业、宾夕法尼亚等8所一流大学。

考上藤校的女性,可以说是天之骄女了,大多拥有光明的前途,毕业就能拥有非常好的工作。然而,这些苦读十几年,研究生硕士或博士毕业的藤校女性中,竟有6成选择成为全职妈妈,这个数据让人惊讶!耶鲁大学做过一份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发现,有近6成耶鲁女性毕业生在有了孩子后选择辞职当全职妈妈。而哈佛大学也做过同样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女性毕业生成为母亲后离开职场回归家庭,成为全职妈妈,其他藤校也有这样的情况。这些高知女性中,有一半的全职妈妈属于无工作,全心全意在家带娃的状态,而有一半在家边带娃边兼职。美国普通大学女性毕业的全职妈妈比例在40左右,像藤校这样名校毕业的全职妈妈竟高达6成。

在女权主义盛行的美国,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

但这就是现实,在美国的社会观念中,女人做家庭主妇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也是符合预期的!

其实也是社会软性强迫的结果。

艾瑞斯以前没觉得这玩意有什么问题。她想的很简单,读不读书不重要,自己长的漂亮,好好玩几年,然后找个老实人嫁了,然后相夫教子。

嗯,听起来很像旧社会的妇女,可事实却是……很多女孩都是这么想的!

就是老实人倒霉了一点而已。

但也没什么,老实人都倒霉好多年了,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老实人依然会继续倒霉!莫名其妙的就成为了接盘的首选,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

直到她开始了自己的‘事业’,她开始接触更多的信息,知道女人其实不必为了那些东西而活,她们也可以为自己而活!

女人拥有自己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独立,更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认可。首先,拥有自己的事业可以带来经济独立和安全感。经济独立让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有底气和自信,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依赖他人。这种独立不仅能让女性在感情上更加从容,也能避免成为“感情的奴隶”,从而保持心态平和。其次,事业对女性的社会认可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事业不仅是个人社会身份的体现,还能带来社会认同感和成就感。通过事业,女性可以结交更多高质量的朋友,拓宽社交圈子,提升自身的社交能力和影响力。此外,事业能让女性保持新鲜感和活力。拥有一份事业可以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有新的挑战和机会出现,从而保持生活的活力和新鲜感。这种不断进步的状态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受到女性的魅力和活力。最后,事业对女性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生活也有积极影响。经济独立让女性在感情上更加自主,不会因为经济问题而感到压力,从而在感情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当然,更重要的是,她爱上了记者这份职业!

以前,她其实也没觉得记者有什么了不起的!当下,信息无“触”不在,公屏内外、大号小号、社交平台,既是获取信息的集散地,也是碰撞思想的意见场。有人因此说,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皆是记者”。

至少她最开始在网上做闪电侠报道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记者……不是是人就能做?有什么了不起的?

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传播生态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能爆料、人人都能诉说、人人都能评论的时代。每一个人都会形成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网络,根据自己的选择偏好进行信息筛选,不仅使信息传播过程更加自由和灵活,更赋予了每个人制造信息、发布信息、选择信息、过滤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可能。这也使得传受双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似乎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记者”,从严格意义来说应是“人人都是记录者”,因为记录者并不等于记者。那么记者,到底是什么?

真相的追寻者。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寻求真相是记者的天职。在流量至上逻辑大行其道的当下,追问真相的新闻人显得弥足珍贵。在人们眼中,记者整日奔波、笔耕不辍、披星戴月、全年无休。在全媒体时代,24小时开机,365天待命,更是记者的常态。他们以专业的素养和强烈的使命感,深入事件核心,不畏艰难险阻,刨根问底,只为抵达真相,给公众呈现最真实的面貌。

正义的发声者。

在调查报道的路上,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记者们铁肩道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为弱者发声,为正义呐喊,让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得以传播,让事实和真相彰显力量。

故事的讲述者。

“最美的风景就在采访的路上,最好听的故事在新闻现场。”他们用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和事件,向人们展示精神的世界、人性的温暖。

他们努力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娓娓道来的表达,将一个立体、全面、多彩的世界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从“纸与笔”“铅与火”到“光与电”“数与网”,技术变革形塑了全新的传播生态。特别是近十年来,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走向“相融”,从“相融”挺进“深融”,记者始终以专业精神,筛选、整理、解读着海量的资讯,留下历史的底稿。

无需回避,在流量为王、热搜变幻、自媒体翻涌的背景下,职业记者的功能被认为正在弱化;大模型问世、Ai技术勃发,记者甚至不需要是一个“人”的当下,“新闻从业者”这一身份好像正变得“可有可无”。

那么,今天为什么还需要记者?

冰冷的算法无法替代人性的共振。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新近发生的”首先要作出正确的“事实判断”。而甚嚣一时的“摆拍”、“演义”让人们对“亲眼所见”的故事情节真假难辨;每天的“热搜”流量汹涌,却充斥着大量的鸡毛蒜皮,反而使真正有价值、有温度的信息被忽视、被掩盖。注意力是信息时代的稀缺资源,而算法驱动却往往会误导受众的“价值判断”。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总体把握,需要情感的交流和共鸣,而这是算法无法实现的。而身处一线的记者,不仅可以立体地描述事件整体的脉络,还能发现“隐秘的角落”,倾听“沉默的声音”,因而呈现更多元也更“人性化”的视角,从而帮助人们打破“算法”的垄断、信息的“茧房”。

喧哗的众声无法替代理性的思考。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但与之相伴相生的是,海量信息的汇聚难免泥沙俱下,有时信息真伪难辨,有些观点失之偏颇。信源越庞杂,越需要专业力量的守望和坚持,越需要记者站出来,把对现实的来龙去脉,因果的是非曲直,汇聚于笔端、激荡于文字,破除信息的迷雾,看到事件的真相。

至少前辈是这么跟艾瑞斯说的。

她以前从未觉得记者有多伟大。

可自从知道这些之后,她就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

而这份责任让她感觉自己很重要!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她就是她,不是乔的女儿,不是巴里的姐姐,更不是某人的女朋友或者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