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苹果
第九七五章 决心
小
大
局势进一步的恶化。两日来,各县教众蜂起,占领县城,烧杀劫掠,杀死官员的消息源源不断的传来。得到基本武装的教众人数越来越多,已成燎原之势。这令会稽城官员豪族们心忧如焚,惊骇之极。
特别是当得知起事的教众兵马已经超过万人,正朝着会稽城而来的消息之后,城中的豪族大户,各级官员之间弥漫着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留在城中恐怕是死路一条。于是带着家人,收拾财物开始往城外逃走。
由于会稽城已经禁严,城门已经不许进出。这些豪族大户的车队堵塞在城门内的广场和长街上,吵吵嚷嚷,叫闹不休,更加重了恐慌的情绪。
刘宣之官职不高,平素在这些大族面前根本没有什么说话的份,此番也无法弹压。这些人吵着闹着要刘宣之开城门放他们出去,刘宣之苦口婆心的跟他们解释,他们也不听。无奈之下,刘宣之只好再一次求助谢道韫。
这两天,谢道韫自然也没闲着。她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为了给于刘宣之支持,增强他守城的信心,她亲自前往会稽城各世家大族拜访,向他们讲明利害,争取他们的帮助。
谢道韫知道,城中大族的力量还是有的。无论是物资人力,还是在精神层面上的稳定人心,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会稽大族们愿意出力,同心协力守城的话,他们可以将扈从家丁仆役们组织起来,组成一支人数不少的守城力量。
大族家中都藏有兵器盔甲,甚至还有战马。不算中小世族,光是会稽十几家大族,起码便可以组织起一支七八百人的武装力量。而且这些人比之郡兵也不差,他们可都是看家护院,每日舞刀弄枪之人,是具有相当的作战技能的。
物资粮草方面更是不用发愁。三吴豪族谁家不是富得流油,这几年虽然三吴又是旱又是涝,遭了天灾,发生了饥荒。但对大族的影响其实并不算大。他们家底殷实,足以抵挡两三年的欠收。倒霉的终究是百姓,他们才无法抵挡突如其来的灾荒和厄运。
所以,如果他们肯的话,他们有大把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安抚百姓,可以用钱粮组织百姓守城。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完全可以在干余名郡兵之外,组织起数干人的守城人力。那样的话,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守城应该人力是足够的,也大大增加了胜算。
可惜的是,一切都是基于"如果"二字。就算是谢道韫亲自出面,晓以利害,得到的反馈却也令人沮丧。整个会稽大小世族数十家,谢道韫跑了个遍。应者寥寥。
大族之中,只有会稽沈氏家主沈元,周氏家主周福林表态,要同仇敌忾,出力出人出资,协助守城。其余的大族都打着别样的主意,对谢道韫的请求不予理会。
谢氏自谢安去世之后声望大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若是谢安在世,这些人绝不敢对谢道韫如此的怠慢。但时过境迁,一切都不同了。谢道韫名声虽大,但多年来居住于京城,在京畿一带还有些名望,在会稽反倒不如京城。况且,眼下是生死攸关之时,这些人自诩精明,又怎会听谢道韫的话。
所以,两天下来,谢道韫取得的成果并不多。陪同她跑了两天的小翠气的要命,怒骂这些家伙不识大体,关键时候不团结,也不给自家小姐面子。
谢道韫倒是很淡定,她对小翠说:“这很正常。趋利避害乃是人之常情。危险到来之时,他们想明哲保身,不肯掺和进来也情有可原。只是他们不明白,这一次若不团结,便有覆灭之危。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楚的看清形势呢。我们尽力为之,其余的便不是我们所能考虑的了。”
面对大族扎堆外逃的情形,谢道韫去往城门口作了最后的挽留。告诉他们,出城反而更加的危险,因为现在城外处处不太平,很可能会遭遇到叛军的袭击。请他们三思而行,最好留在城中,方得安稳。
但是,谢道韫的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些大族们早已铁了心要离开会稽城。他们的评估是,会稽城根本守不住。数以万计的教众正聚拢而来,若此刻不走,会稽城一旦被围困,后果不堪设想。
见此情形,谢道韫告诉刘宣之。既然他们执意要走,不如放他们离去。这些人留在城中,反而会动摇民心,干扰守城。索性如他们的愿便是。
刘宣之觉得也在理,反正劝也劝不住,这些人吵闹呱噪,自己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都是根基深厚的大族,自己也不能得罪。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这些大族的车马离开。
大族们离开之后,城中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他们的离去还是极大的影响了百姓们的情绪。从来都是以这些大族作为风向标的,现在他们都逃了,岂不是说明情况已经极为危急了。没有人对守住城池存有信心,他们心情低落,惶然不知所措。
谢道韫没有去理会城中这些人的想法,她知道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她要做她认为的该做的事情。东山别墅的谢家人她已经全部接到了城中,在这种时候,城外是不安全的。谢家东山别墅看似隐秘安全,其实反而是最不安全的地方。那些教众来到会稽的第一时间便会去东山将城中大族在山中的别墅清扫一空。
谢氏名望最大,目标也最大,那是绝难幸免的。
谢道韫集结家中上下人等,向他们告知了目前会稽郡的情形。告诉他们,教众叛军即将到达,谢家上下要齐心协力,为保卫会稽城,守卫家园而出力。
谢道韫将家中护院和青壮仆役组织起来,组成了三十余人的小队。另外,将家中婢女女仆也统统组织起来,组成了十八人的女子小队。命人从老宅库房将藏匿的兵器弓箭等物全部取出来,分发给仆役和婢女们。
谢道韫自己也将悬在书房的谢安留下来的一柄龙泉宝剑取下来,作为自己的兵器。虽然未必派的上用场,但总归要有备无患。
一时间,整个谢家上下磨刀霍霍,全副武装起来。
除此之外,剩余的老弱仆役,谢道韫让他们在家中砍伐树木,清除各处杂草花树。在二进和三进以及后院加高围墙,修建阻挡敌人的女墙工事。谢道韫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有用,但是她觉得,做这些总比不做要好。没准便能派上用场。
谢道韫还命人在后宅存储清水干粮,在密室之中准备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如果一旦发生不测,能够撑住多久便撑多久。
谢家上下原本心中是犯嘀咕的,他们也认为谢小姐该带着众人逃出城区,找大公子他们汇合才是。但是,见到谢道韫如此,知道她意志坚定,决意坚守,所以也都横下了心来。
大小姐都如此,自己这些人又惧怕什么?自己的性命难道比主人更值钱?
本着这样的想法,上下一条心,倒也有众志成城之态。
为了表明坚守的态度,谢道韫将五十余名家中护院仆役婢女组成的队伍带着走出家门,参与城中的巡逻。此事对城中百姓触动甚大。谢家女郎背着长剑,带着家中男女仆役在街上巡视的情形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其表现出的决心却令人动容。
这种行为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加之沈氏大族、周氏大族数百名护院仆役兵马的加入,让之前其余大族逃跑出城带来的负面影响冲淡了不少。
城中许多百姓私下里谈及此事时均表示钦佩。一介女流之众,尚且主动参与守城。难道会稽城需要女人来保护了不成?在此事的感召之下,有数百百姓主动报名,加入守城之列。
短短一天时间,焦灼无比的刘宣之手中的人力从一干人,增加到了一干六百多人。莫要小看多的这几百人,那可是大大的减轻的守城人力压力。
七月二十六,上虞县教众起事的第四天上午,会稽城头的守军发现了叛军到来的踪迹。
首先抵达的是山阴县的八百长生军,他们离得最近,也最早到达。随后便是余杭和上虞县的两干五百人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县兵马陆续抵达。到了傍晚时分,最后一支来自鄞县和茂县鄮县的一干两百长生军抵达。他们距离最远,紧随着诸暨的一干兵马到来。至此,整个会稽城四面八方全是天师教叛军。
刘宣之和守城将士们全程目睹着对方的兵马从少到多,从寥寥到铺天盖地。粗略一算,人数起码一万五干之众。
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海底,变得冰凉。.
特别是当得知起事的教众兵马已经超过万人,正朝着会稽城而来的消息之后,城中的豪族大户,各级官员之间弥漫着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留在城中恐怕是死路一条。于是带着家人,收拾财物开始往城外逃走。
由于会稽城已经禁严,城门已经不许进出。这些豪族大户的车队堵塞在城门内的广场和长街上,吵吵嚷嚷,叫闹不休,更加重了恐慌的情绪。
刘宣之官职不高,平素在这些大族面前根本没有什么说话的份,此番也无法弹压。这些人吵着闹着要刘宣之开城门放他们出去,刘宣之苦口婆心的跟他们解释,他们也不听。无奈之下,刘宣之只好再一次求助谢道韫。
这两天,谢道韫自然也没闲着。她知道情况的严重性,为了给于刘宣之支持,增强他守城的信心,她亲自前往会稽城各世家大族拜访,向他们讲明利害,争取他们的帮助。
谢道韫知道,城中大族的力量还是有的。无论是物资人力,还是在精神层面上的稳定人心,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会稽大族们愿意出力,同心协力守城的话,他们可以将扈从家丁仆役们组织起来,组成一支人数不少的守城力量。
大族家中都藏有兵器盔甲,甚至还有战马。不算中小世族,光是会稽十几家大族,起码便可以组织起一支七八百人的武装力量。而且这些人比之郡兵也不差,他们可都是看家护院,每日舞刀弄枪之人,是具有相当的作战技能的。
物资粮草方面更是不用发愁。三吴豪族谁家不是富得流油,这几年虽然三吴又是旱又是涝,遭了天灾,发生了饥荒。但对大族的影响其实并不算大。他们家底殷实,足以抵挡两三年的欠收。倒霉的终究是百姓,他们才无法抵挡突如其来的灾荒和厄运。
所以,如果他们肯的话,他们有大把的资源可以利用。可以安抚百姓,可以用钱粮组织百姓守城。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完全可以在干余名郡兵之外,组织起数干人的守城人力。那样的话,没有意外情况的话,守城应该人力是足够的,也大大增加了胜算。
可惜的是,一切都是基于"如果"二字。就算是谢道韫亲自出面,晓以利害,得到的反馈却也令人沮丧。整个会稽大小世族数十家,谢道韫跑了个遍。应者寥寥。
大族之中,只有会稽沈氏家主沈元,周氏家主周福林表态,要同仇敌忾,出力出人出资,协助守城。其余的大族都打着别样的主意,对谢道韫的请求不予理会。
谢氏自谢安去世之后声望大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若是谢安在世,这些人绝不敢对谢道韫如此的怠慢。但时过境迁,一切都不同了。谢道韫名声虽大,但多年来居住于京城,在京畿一带还有些名望,在会稽反倒不如京城。况且,眼下是生死攸关之时,这些人自诩精明,又怎会听谢道韫的话。
所以,两天下来,谢道韫取得的成果并不多。陪同她跑了两天的小翠气的要命,怒骂这些家伙不识大体,关键时候不团结,也不给自家小姐面子。
谢道韫倒是很淡定,她对小翠说:“这很正常。趋利避害乃是人之常情。危险到来之时,他们想明哲保身,不肯掺和进来也情有可原。只是他们不明白,这一次若不团结,便有覆灭之危。可是,又有什么办法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楚的看清形势呢。我们尽力为之,其余的便不是我们所能考虑的了。”
面对大族扎堆外逃的情形,谢道韫去往城门口作了最后的挽留。告诉他们,出城反而更加的危险,因为现在城外处处不太平,很可能会遭遇到叛军的袭击。请他们三思而行,最好留在城中,方得安稳。
但是,谢道韫的话没有起到任何作用,那些大族们早已铁了心要离开会稽城。他们的评估是,会稽城根本守不住。数以万计的教众正聚拢而来,若此刻不走,会稽城一旦被围困,后果不堪设想。
见此情形,谢道韫告诉刘宣之。既然他们执意要走,不如放他们离去。这些人留在城中,反而会动摇民心,干扰守城。索性如他们的愿便是。
刘宣之觉得也在理,反正劝也劝不住,这些人吵闹呱噪,自己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都是根基深厚的大族,自己也不能得罪。于是下令打开城门,让这些大族的车马离开。
大族们离开之后,城中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他们的离去还是极大的影响了百姓们的情绪。从来都是以这些大族作为风向标的,现在他们都逃了,岂不是说明情况已经极为危急了。没有人对守住城池存有信心,他们心情低落,惶然不知所措。
谢道韫没有去理会城中这些人的想法,她知道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她要做她认为的该做的事情。东山别墅的谢家人她已经全部接到了城中,在这种时候,城外是不安全的。谢家东山别墅看似隐秘安全,其实反而是最不安全的地方。那些教众来到会稽的第一时间便会去东山将城中大族在山中的别墅清扫一空。
谢氏名望最大,目标也最大,那是绝难幸免的。
谢道韫集结家中上下人等,向他们告知了目前会稽郡的情形。告诉他们,教众叛军即将到达,谢家上下要齐心协力,为保卫会稽城,守卫家园而出力。
谢道韫将家中护院和青壮仆役组织起来,组成了三十余人的小队。另外,将家中婢女女仆也统统组织起来,组成了十八人的女子小队。命人从老宅库房将藏匿的兵器弓箭等物全部取出来,分发给仆役和婢女们。
谢道韫自己也将悬在书房的谢安留下来的一柄龙泉宝剑取下来,作为自己的兵器。虽然未必派的上用场,但总归要有备无患。
一时间,整个谢家上下磨刀霍霍,全副武装起来。
除此之外,剩余的老弱仆役,谢道韫让他们在家中砍伐树木,清除各处杂草花树。在二进和三进以及后院加高围墙,修建阻挡敌人的女墙工事。谢道韫不知道这么做是不是有用,但是她觉得,做这些总比不做要好。没准便能派上用场。
谢道韫还命人在后宅存储清水干粮,在密室之中准备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如果一旦发生不测,能够撑住多久便撑多久。
谢家上下原本心中是犯嘀咕的,他们也认为谢小姐该带着众人逃出城区,找大公子他们汇合才是。但是,见到谢道韫如此,知道她意志坚定,决意坚守,所以也都横下了心来。
大小姐都如此,自己这些人又惧怕什么?自己的性命难道比主人更值钱?
本着这样的想法,上下一条心,倒也有众志成城之态。
为了表明坚守的态度,谢道韫将五十余名家中护院仆役婢女组成的队伍带着走出家门,参与城中的巡逻。此事对城中百姓触动甚大。谢家女郎背着长剑,带着家中男女仆役在街上巡视的情形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其表现出的决心却令人动容。
这种行为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加之沈氏大族、周氏大族数百名护院仆役兵马的加入,让之前其余大族逃跑出城带来的负面影响冲淡了不少。
城中许多百姓私下里谈及此事时均表示钦佩。一介女流之众,尚且主动参与守城。难道会稽城需要女人来保护了不成?在此事的感召之下,有数百百姓主动报名,加入守城之列。
短短一天时间,焦灼无比的刘宣之手中的人力从一干人,增加到了一干六百多人。莫要小看多的这几百人,那可是大大的减轻的守城人力压力。
七月二十六,上虞县教众起事的第四天上午,会稽城头的守军发现了叛军到来的踪迹。
首先抵达的是山阴县的八百长生军,他们离得最近,也最早到达。随后便是余杭和上虞县的两干五百人马。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县兵马陆续抵达。到了傍晚时分,最后一支来自鄞县和茂县鄮县的一干两百长生军抵达。他们距离最远,紧随着诸暨的一干兵马到来。至此,整个会稽城四面八方全是天师教叛军。
刘宣之和守城将士们全程目睹着对方的兵马从少到多,从寥寥到铺天盖地。粗略一算,人数起码一万五干之众。
所有人的心都沉到了海底,变得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