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0331【回马枪】
小
大
陕西虽分为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却由同一个转运使管理,即:陕西转运使。
朱铭围困兴元府城时,求援信差已抵达陕西。
猜猜陕西转运使是谁?
正是读了朱铭的《正气歌》,选择挂印辞官的大理寺卿李伯宗!
这老头儿辞官归乡,太多人跑来求情。
王黼为了拉拢中间派,也让中间派举荐贤才,结果一堆人举荐李伯宗。
宋徽宗和王黼商量一番,决定启用李伯宗为陕西都转运使。
这就是个苦差事!
童贯征讨西夏之后,大宋新占一些地盘。最远的城池在青海门源,沿途汉人极为稀少,又得驻扎重兵防备西夏,粮食全靠陕西这边转运过去。
持续往甘肃、青海输血,陕西已经财力枯竭。
转运使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钱搞粮。
李伯宗也有组织屯垦,但不管军屯还是民屯,基本上几个月就逃散大半。
只要前往甘肃、青海当兵,每个士卒能分到200亩地,官府还出路费把他们的家属送去。但屁用没有,该跑还是跑,宁愿留在陕西当乞丐,也不愿到甘肃青海做大地主。
因为召不到佃户,自己种不过来,而文武官员还往死里盘剥!
可以理解为,倒贴钱戍边。
“经略,汉中有急报!”一个官员匆匆进来。
李伯宗不但是陕西都转运使,还挂了个陕西经略使头衔,他问道:“何事?”
属官双手捧上急件:“八百里加急,属下无权拆阅。”
信件是从褒斜道送过来的,再怎么加急也急不起来,从汉中行船至深沟险谷,就得下船老老实实翻山越岭。
秦汉时期的密封信件,采用封泥、皂囊等物。
宋代就简单得多,把封口糊起来盖章,拆阅时必须撕开骑缝章。
李伯宗裁开封口,只扫了一眼,就呼吸变得急促。
害怕自己看错了,又仔仔细细阅读,反复读了两遍,李伯宗拍案大骂:“鼠辈!枉我为你挂印辞官,《正气歌》你写给谁看的?”
属官问道:“经略,汉中到底有何急事?”
骂完之后李伯宗躺在椅子上,有气无力道:“朱国祥、朱铭父子起兵造反,已占了洋州三县。”
属官听得目瞪口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陕西已经无法调兵了,一部分被送去河北伐辽,一部分戍守边地防备西夏。
就算有兵也调不动,因为缺钱缺粮,每年供应边军都显费劲。
枯坐良久,李伯宗挺直腰杆,打起精神给朝廷写奏报请求赶紧把河北的西军调回来。
又仔细想了想,李伯宗吩咐说:“知会秦凤路、永兴军路各府州军县,不论是巡检兵、厢军,还是弓箭手、弓手,可堪一战的士卒,全都就近调往汉中北上要道。务必把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堵死!”
汉中那边写信来求援,李伯宗哪里有能力去救?
他现在想的是怎么防守,陕西两路兵力空虚,万一朱家父子带兵杀来,整个陕西都特么得沦陷!
李伯宗越想越是愤怒,这造反时机选得太好了,朱家父子必然处心积虑已久!
徐敷言不仅给陕西写信,还有一封信送往东京,目前信使已经过了长安。另一封信送往成都,目前信使已经抵达汉州(广汉)。
……
广汉。
一匹快马疯狂往南奔驰,到得青白江渡口,信使大喊:“渡船,八百里加急!”
铺兵惊慌站起,整个递铺鸡飞狗跳。
递铺里负责送信之人,也属于厢军序列,遇到加急公文肯定沿途更替。
“要不要换人?”一个铺兵问。
信使说道:“我从广汉来的,送到金堂再换。”
说完,把马儿交给铺兵,自己快速跳到船上。
坐船过河,再次骑马,一路朝着金堂飞驰。
抵达金堂县之后,信使累得气喘吁吁,把加急信件交给铺兵就躺下。
换了一个信使,火速奔往成都。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快闪开!”
大街之上,纵马而行,路人纷纷闪避。
成都府路都转运使,兼四川制置发运使,是一个叫黄概的福建人。
他拆开加急文书一看,只觉两眼发黑,嘴里不停嘀咕:“祸事了,祸事了!”
方腊在东南搞得太大,大宋官员现在神经过敏,一看到有人造反就惊慌失措。
四川这边,每年都有人“造反”,但那是被故意逼反的蛮夷。
朱家父子不一样,都是做过官的,绝非寻常反贼可比!
黄概能够想象,若是被反贼占了汉中,下一个目标必是蜀中。
因为蜀汉为一体,历朝历代已经证明这一点。
“快把高景山找来!”黄概慌乱大喊,已经失去了仪态。
高景山做了好几年利州路运判,跟陆提学一起推广过玉米红薯,也为黄潜善顶缸平定黄金峡乡兵叛乱。他跟朱国祥认识,而且还很聊得来。
现如今,高景山担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
听说有八百里加急公文送到,上司还心急火燎的找自己,高景山一路骑马过来相见:“黄制使,有何急事相招?”
黄概说:“朱家父子反了,已攻占洋州三县。”
“什么?”高景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朱家父子造反了!”黄概把加急公文拍过去。
高景山看完之后,依旧不敢置信:“好端端的怎就反了?”
黄概说道:“你久在汉中做官,又与朱家父子相识,且拿出一个章程来。”
高景山连忙撇清关系,不悦道:“我能有甚章程?难道制使怀疑我跟反贼有牵连?就算要剿贼,也该制使来定策!”
黄概连忙解释:“吾非此意。高副使熟悉汉中情况,还请帮我拿拿主意,我现在脑子乱得很。”
高景山这才说:“利州路就没几个兵,以我对朱国祥的了解,他不是喜欢弄险之人。如今既然起兵,定是准备充足,汉中肯定快没了。为今之计,立即聚兵北上,充实各处雄关的兵力,防备朱家父子杀来蜀中。”
“对,对,守住各处雄关!”黄概终于恢复神智。
前几年,十万泸南夷造反,四川东拼西凑也就一万多兵,还被蛮夷杀得节节败退,从陕西调去三万西军精锐才摆平。
究其原因,是北宋防备四川过度。
宋灭后蜀之战,虽然打得很顺利,此后却治理困难。
宋兵在蜀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孽。纵观历朝历代,就没哪支开国军队,在已附之地如此残暴的。
这也就罢了,宋初还在蜀地横征暴敛,把四川百姓当成二等公民。
大宋开国数十年,四川起义浪潮不断,最终酝酿出声势浩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张镗的祖宗张咏,两度治蜀,剿抚并用,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四川这才真正安定下来。
但从此之后,大宋朝廷一直紧盯着四川。
北方的厢军,可以把兵器带回家。
东南的厢军,虽然在操练之后,需要把兵甲归库,但至少用真兵器训练。
唯独四川的厢军(挨着蛮夷的州县除外),即便是日常操练,也必须用木枪、木刀。
极有可能,伱在四川当一辈子兵,到死都没见过真兵器!
民间兵器也管控极严,曾有大臣建言,禁止川中百姓使用朴刀。这玩意儿想要禁绝,就得把柴刀、镰刀全部禁了,幸好皇帝智商在线没有同意。
黄概火速召集厢军,又让各州县征募乡兵。
他手下的主力,就是那些用木刀木枪训练的厢军士卒……
……
汉中。
褒城县最先被攻克屠申离城还有十余里,县令就率先弃城跑路,带着亲随和财货从褒斜道而走。
徐敷言安排在那里的守军,眼见当官的都跑了,干脆利落的举城投降。
西县稍微费了些功夫,县令居然非常硬气,亲自登城参与防守。又让城中富户摊派钱粮,给守城军民发赏鼓劲,一时间搞得士气高昂起来。
李进义让士卒抬着小船,护送弓箭手到城下。
他采用石元公的计策,写了几十封离间劝降信,从各个角度射到城里,信中故意提到几个富商的名字。
于是气氛有些紧张,县令主动召集富商谈话,说自己绝对不会中离间计,暗地里却派人监视那些富商的住宅。
富商们被架在火上烤,还遭县令摊派钱粮,又担忧贼寇破城。
紧接着,李进义又去射箭投书,让城中富商举火为号。
西县县令终于绷不住了,下令把几个富商连带嫡子,全部抓起来软禁在县衙。并对富商的家属说,击退贼兵就立即放人,若有异动便格杀勿论。
李进义苦等几日,城中毫无异动,于是下令撤兵。
一撤三十里,都快撤到兴元府城了。
西县县令派人打探,发现贼兵真的已退,终于放下心来。他叮嘱将士轮番守城不要有任何松懈,自己则回县衙好生休息。
这位县令挺不容易的,一直精神紧绷,连睡觉都在城头,如今总算能够歇歇。
而那些守城的军民,虽然得到命令轮番值守,却全都放松警惕趁机偷懒,他们这些天同样紧张坏了。
三十里外。
李进义让杂兵看守辎重,对仅有的二百精兵说:“放下藤甲、狼铣和盾牌,带上竹飞梯,今夜随我杀回去!”
船上的辎重被搬下来,二百精兵连夜坐船奔袭。
黎明时分回到西县城外,害怕划水声弄出动静,提前两三里就下船步行。
他们抬着竹飞梯,搭在城墙往上爬。(竹飞梯:中间有一根大竹,横向为小竹,呈“丰”字型,非常轻便,适合在较矮的城墙使用。)
“杀!”
李进义率先跳上墙头,挺枪刺死一个正在睡觉的守军。
喊杀声响起,其余守军被惊醒,第一反应不是作战,而是惊慌大叫着逃跑。
西县拿下。
(本章完)
朱铭围困兴元府城时,求援信差已抵达陕西。
猜猜陕西转运使是谁?
正是读了朱铭的《正气歌》,选择挂印辞官的大理寺卿李伯宗!
这老头儿辞官归乡,太多人跑来求情。
王黼为了拉拢中间派,也让中间派举荐贤才,结果一堆人举荐李伯宗。
宋徽宗和王黼商量一番,决定启用李伯宗为陕西都转运使。
这就是个苦差事!
童贯征讨西夏之后,大宋新占一些地盘。最远的城池在青海门源,沿途汉人极为稀少,又得驻扎重兵防备西夏,粮食全靠陕西这边转运过去。
持续往甘肃、青海输血,陕西已经财力枯竭。
转运使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钱搞粮。
李伯宗也有组织屯垦,但不管军屯还是民屯,基本上几个月就逃散大半。
只要前往甘肃、青海当兵,每个士卒能分到200亩地,官府还出路费把他们的家属送去。但屁用没有,该跑还是跑,宁愿留在陕西当乞丐,也不愿到甘肃青海做大地主。
因为召不到佃户,自己种不过来,而文武官员还往死里盘剥!
可以理解为,倒贴钱戍边。
“经略,汉中有急报!”一个官员匆匆进来。
李伯宗不但是陕西都转运使,还挂了个陕西经略使头衔,他问道:“何事?”
属官双手捧上急件:“八百里加急,属下无权拆阅。”
信件是从褒斜道送过来的,再怎么加急也急不起来,从汉中行船至深沟险谷,就得下船老老实实翻山越岭。
秦汉时期的密封信件,采用封泥、皂囊等物。
宋代就简单得多,把封口糊起来盖章,拆阅时必须撕开骑缝章。
李伯宗裁开封口,只扫了一眼,就呼吸变得急促。
害怕自己看错了,又仔仔细细阅读,反复读了两遍,李伯宗拍案大骂:“鼠辈!枉我为你挂印辞官,《正气歌》你写给谁看的?”
属官问道:“经略,汉中到底有何急事?”
骂完之后李伯宗躺在椅子上,有气无力道:“朱国祥、朱铭父子起兵造反,已占了洋州三县。”
属官听得目瞪口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陕西已经无法调兵了,一部分被送去河北伐辽,一部分戍守边地防备西夏。
就算有兵也调不动,因为缺钱缺粮,每年供应边军都显费劲。
枯坐良久,李伯宗挺直腰杆,打起精神给朝廷写奏报请求赶紧把河北的西军调回来。
又仔细想了想,李伯宗吩咐说:“知会秦凤路、永兴军路各府州军县,不论是巡检兵、厢军,还是弓箭手、弓手,可堪一战的士卒,全都就近调往汉中北上要道。务必把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堵死!”
汉中那边写信来求援,李伯宗哪里有能力去救?
他现在想的是怎么防守,陕西两路兵力空虚,万一朱家父子带兵杀来,整个陕西都特么得沦陷!
李伯宗越想越是愤怒,这造反时机选得太好了,朱家父子必然处心积虑已久!
徐敷言不仅给陕西写信,还有一封信送往东京,目前信使已经过了长安。另一封信送往成都,目前信使已经抵达汉州(广汉)。
……
广汉。
一匹快马疯狂往南奔驰,到得青白江渡口,信使大喊:“渡船,八百里加急!”
铺兵惊慌站起,整个递铺鸡飞狗跳。
递铺里负责送信之人,也属于厢军序列,遇到加急公文肯定沿途更替。
“要不要换人?”一个铺兵问。
信使说道:“我从广汉来的,送到金堂再换。”
说完,把马儿交给铺兵,自己快速跳到船上。
坐船过河,再次骑马,一路朝着金堂飞驰。
抵达金堂县之后,信使累得气喘吁吁,把加急信件交给铺兵就躺下。
换了一个信使,火速奔往成都。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快闪开!”
大街之上,纵马而行,路人纷纷闪避。
成都府路都转运使,兼四川制置发运使,是一个叫黄概的福建人。
他拆开加急文书一看,只觉两眼发黑,嘴里不停嘀咕:“祸事了,祸事了!”
方腊在东南搞得太大,大宋官员现在神经过敏,一看到有人造反就惊慌失措。
四川这边,每年都有人“造反”,但那是被故意逼反的蛮夷。
朱家父子不一样,都是做过官的,绝非寻常反贼可比!
黄概能够想象,若是被反贼占了汉中,下一个目标必是蜀中。
因为蜀汉为一体,历朝历代已经证明这一点。
“快把高景山找来!”黄概慌乱大喊,已经失去了仪态。
高景山做了好几年利州路运判,跟陆提学一起推广过玉米红薯,也为黄潜善顶缸平定黄金峡乡兵叛乱。他跟朱国祥认识,而且还很聊得来。
现如今,高景山担任成都府路转运副使。
听说有八百里加急公文送到,上司还心急火燎的找自己,高景山一路骑马过来相见:“黄制使,有何急事相招?”
黄概说:“朱家父子反了,已攻占洋州三县。”
“什么?”高景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朱家父子造反了!”黄概把加急公文拍过去。
高景山看完之后,依旧不敢置信:“好端端的怎就反了?”
黄概说道:“你久在汉中做官,又与朱家父子相识,且拿出一个章程来。”
高景山连忙撇清关系,不悦道:“我能有甚章程?难道制使怀疑我跟反贼有牵连?就算要剿贼,也该制使来定策!”
黄概连忙解释:“吾非此意。高副使熟悉汉中情况,还请帮我拿拿主意,我现在脑子乱得很。”
高景山这才说:“利州路就没几个兵,以我对朱国祥的了解,他不是喜欢弄险之人。如今既然起兵,定是准备充足,汉中肯定快没了。为今之计,立即聚兵北上,充实各处雄关的兵力,防备朱家父子杀来蜀中。”
“对,对,守住各处雄关!”黄概终于恢复神智。
前几年,十万泸南夷造反,四川东拼西凑也就一万多兵,还被蛮夷杀得节节败退,从陕西调去三万西军精锐才摆平。
究其原因,是北宋防备四川过度。
宋灭后蜀之战,虽然打得很顺利,此后却治理困难。
宋兵在蜀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孽。纵观历朝历代,就没哪支开国军队,在已附之地如此残暴的。
这也就罢了,宋初还在蜀地横征暴敛,把四川百姓当成二等公民。
大宋开国数十年,四川起义浪潮不断,最终酝酿出声势浩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张镗的祖宗张咏,两度治蜀,剿抚并用,整顿吏治,改善民生,四川这才真正安定下来。
但从此之后,大宋朝廷一直紧盯着四川。
北方的厢军,可以把兵器带回家。
东南的厢军,虽然在操练之后,需要把兵甲归库,但至少用真兵器训练。
唯独四川的厢军(挨着蛮夷的州县除外),即便是日常操练,也必须用木枪、木刀。
极有可能,伱在四川当一辈子兵,到死都没见过真兵器!
民间兵器也管控极严,曾有大臣建言,禁止川中百姓使用朴刀。这玩意儿想要禁绝,就得把柴刀、镰刀全部禁了,幸好皇帝智商在线没有同意。
黄概火速召集厢军,又让各州县征募乡兵。
他手下的主力,就是那些用木刀木枪训练的厢军士卒……
……
汉中。
褒城县最先被攻克屠申离城还有十余里,县令就率先弃城跑路,带着亲随和财货从褒斜道而走。
徐敷言安排在那里的守军,眼见当官的都跑了,干脆利落的举城投降。
西县稍微费了些功夫,县令居然非常硬气,亲自登城参与防守。又让城中富户摊派钱粮,给守城军民发赏鼓劲,一时间搞得士气高昂起来。
李进义让士卒抬着小船,护送弓箭手到城下。
他采用石元公的计策,写了几十封离间劝降信,从各个角度射到城里,信中故意提到几个富商的名字。
于是气氛有些紧张,县令主动召集富商谈话,说自己绝对不会中离间计,暗地里却派人监视那些富商的住宅。
富商们被架在火上烤,还遭县令摊派钱粮,又担忧贼寇破城。
紧接着,李进义又去射箭投书,让城中富商举火为号。
西县县令终于绷不住了,下令把几个富商连带嫡子,全部抓起来软禁在县衙。并对富商的家属说,击退贼兵就立即放人,若有异动便格杀勿论。
李进义苦等几日,城中毫无异动,于是下令撤兵。
一撤三十里,都快撤到兴元府城了。
西县县令派人打探,发现贼兵真的已退,终于放下心来。他叮嘱将士轮番守城不要有任何松懈,自己则回县衙好生休息。
这位县令挺不容易的,一直精神紧绷,连睡觉都在城头,如今总算能够歇歇。
而那些守城的军民,虽然得到命令轮番值守,却全都放松警惕趁机偷懒,他们这些天同样紧张坏了。
三十里外。
李进义让杂兵看守辎重,对仅有的二百精兵说:“放下藤甲、狼铣和盾牌,带上竹飞梯,今夜随我杀回去!”
船上的辎重被搬下来,二百精兵连夜坐船奔袭。
黎明时分回到西县城外,害怕划水声弄出动静,提前两三里就下船步行。
他们抬着竹飞梯,搭在城墙往上爬。(竹飞梯:中间有一根大竹,横向为小竹,呈“丰”字型,非常轻便,适合在较矮的城墙使用。)
“杀!”
李进义率先跳上墙头,挺枪刺死一个正在睡觉的守军。
喊杀声响起,其余守军被惊醒,第一反应不是作战,而是惊慌大叫着逃跑。
西县拿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