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0142【三纲五常】

    侯宣是侯蒙的第三子,今年二十六岁,目前在国子监读书。

    相貌颇类其父,白天出来有点吓人,晚上出来可以吓鬼。

    宋代科举在糊名制之前,对容貌也是有要求的。若你长得太丑,或者身有残疾,考再好也趁早滚蛋。

    “去看看他们讲的什么学,再看看那朱成功是怎样人,”侯蒙得了宋徽宗命令,回家叮嘱儿子,“莫要与之深交,此人得罪蔡党,又被官家看重,今后多半要遭奸党围攻。”

    侯宣却说:“父亲何必气馁?蔡京四面树敌,早晚有一天会失势。”

    侯蒙摇头道:“官家喜欢下棋,我是棋子,那朱成功也是棋子。我等只是小卒,蔡京却是车马,关键时候,弃卒而保车也。顶多一两年内,为父必遭贬谪,何必把年轻人牵扯进来?我们不与朱成功深交,他还能多留在京城几年。”

    北宋末年,已经有象棋,唤作象戏、象格戏,甚至还有三人对局的三象戏、七人对局的广象戏。

    兵卒,可以斜着走……

    侯宣挎着宝刀,带上一个随从便出门了。

    他的性格,跟父亲年轻时差不多,喜欢结交豪杰,而且一掷千金。

    副宰相侯蒙还没考上进士那会儿,做过好几年游侠,经常因长得丑被人嘲笑。

    有一年春天士子聚会,有人将侯蒙的脸,画在风筝上放飞天空。

    面对如此戏弄,侯蒙当场作词一首:“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馀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众士子羞惭敬佩,不敢再拿侯蒙的长相开玩笑。

    侯宣带着亲爹的任务,骑马来到蔡河边,略一打听,便知朱铭在何处。

    现场有许多士子和百姓,不但有应考举子,甚至连国子监、太学的学生,都悄悄来了一些。

    “谁人是朱成功?”侯宣问道。

    旁边的士子说:“此刻讲学之人,便是朱成功。默庵先生讲足一个时辰,喝水休息去了。”

    侯宣让随从牵马等候,自己继续往里面挤。

    却听有人质疑:“成功兄处处以‘我’为本,纲纪何在?‘我’可以是妻,妻为本而夫不存。‘我’可以是子,子为本而父不在。‘我’可以是臣,臣为本而置君于何地?”

    朱铭说道:“这位兄弟讲的是三纲。但三纲不能单论,须三纲六纪、三纲五常共论。纲是什么?各位有没见过渔网?纲便是把渔网撒出去,渔夫手里抓住的那根绳子。若处处都只顾那根绳子,绳子歪了,绳子断了,渔网再好,能捕得到鱼吗?”

    “请君细讲。”质疑之人说道。

    朱铭说道:“班固首倡三纲六纪,但他同时也说,人皆怀五常之性。又在论三纲之义时说,君者群也,群下所以归心。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夫者扶也,以道扶接也。”

    “为君之人,不群臣下,臣子会归心吗?为父之人,不矩法度,儿女该遵从吗?为夫之人,不扶妻子,妻子该服从吗?不该!”

    “三纲五常,讲的是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应该互相遵守道义。而非是说,君为臣纲,臣就要愚忠其君;也不是说,父为子纲,子就要愚孝其父;更不是说,夫为妻纲,妻就要盲从其夫。”

    “我且问阁下,有一夫妻。妻子贤良淑德,没有半点错误。丈夫却吃喝嫖赌,败光了家产祖业,还对妻子动辄打骂。夫者,扶也,这样的丈夫,扶持过妻子吗?妻子还该顺从他吗?”

    那人摇头道:“自是不该。”

    朱铭说:“妇有妇德,夫也有夫德。夫不守其德,便是纲纪坏了,夫为妻纲也不要再谈。妻子应该规劝,如果屡劝不改,索性和离算了,离婚了再嫁个好丈夫!”

    “小先生讲得好!”

    却是个大妈扯开嗓子吼叫,她手臂还挎着个篮子,估计是来这边购物的。

    现场听讲的,还有不少妇人,都觉得朱铭说得有道理。

    首倡三纲六纪的班固,在分开阐述三纲时,已经用了五常来解释。

    后来朱熹把三纲五常合在一起,也说得明明白白。君臣、父子、夫妻的责任,都是双向协调的,不能抛开义务只谈权力。

    偏偏世人只论三纲,刻意忽视甚至曲解五常,只强调上下尊卑关系,却不讲为君、为父、为夫的责任。

    朱铭又对那些年轻士子说:“班固言,父者矩也,以法度教子。做父亲的,自己没有规矩,自己不讲法度,他们说的大道理,难道做儿子的该听吗?”

    年轻人多少都有逆反心理,对朱铭这些话感同身受。

    但又不敢直接喊出来,于是现场爆发出一阵笑声,用笑声来表达他们的认可。

    皇帝不群臣子,臣子该怎样做?

    这句话,朱铭没有讲,反正道理摆在那里。

    朱铭继续说道:“‘我本’、‘方矩’之论,就是以己身为直尺,去把家国天下画得更方。夫失其纲,该当归正。父失其纲,该当提醒。君失其纲,该当劝谏。”

    又有人问:“夫失其纲,妻子可以离婚再嫁。父失其纲,难道还能重新认一个父亲?”

    “哈哈哈哈!”

    众人大笑不止。

    朱铭正色道:“父失其纲,如果不能劝其改正,做儿子的,就当时时为父亲查漏补缺。可如果这位父亲祸国殃民,做儿子的应当划清界限,甚至断绝父子关系。否则的话,难道还要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不成?”

    当即有人反对:“窃负而逃,何解也?”(孟子说,如果皋陶是大法官,舜的父亲杀人犯法。舜应该先让大法官抓人,这是公义。舜再自己带着父亲逃跑,这是孝道。同时,舜还必须放弃王位。)

    朱铭回答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记载,石碏的儿子谋反,石碏将儿子诱杀,这属于大义灭亲。)

    “亲亲相隐何在?”又有人问。

    朱铭说:“儒家讲仁义,大义为先。亲亲可以相隐,却必须符合大义。窃负而逃的典故,不是让舜背起父亲就逃。而是要先命令皋陶抓捕舜父,舜还要放弃王位,这样才能去尽孝。如果舜不放弃王位,不让皋陶抓人,那舜就失了大义,此无义之愚孝也。”

    这个解释,足以服人。

    侯宣听了一阵,忍不住拍手喝彩,解开了他关于忠孝的疑惑。

    父子之间,可以大义灭亲。

    那么君臣之间,是否可以大义灭君呢?

    朱铭当然不敢讲,也用不着讲,因为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诛一夫纣,未闻弑君。

    独夫可以诛杀,算不得弑君!

    朱铭讲了一阵,便去摆摊卖货,换陈渊过来讲学。

    陈渊的风格又不同,他没朱铭那么激进,各种道理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

    侯宣来自山东,从唐代到宋代,山东士子都被称为“鄙儒”。他们很少去考进士科,而是疯狂卷明经,死记硬背儒家经典。李白甚至专门写诗,说山东读书人只会讲经,正经做事全部抓瞎,还是滚回山东种田算了。

    侯宣这个山东人,不属于任何一派,此刻听得起劲,却想加入“道用派”。

    至于父亲的叮嘱,他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傍晚收摊,返回客栈。

    诸多士子也收起摊位,扛着小商品散去。

    有同路之人,围在陈渊和朱铭身边,叽叽喳喳兴奋谈论着。

    朱铭其实也在疯狂恶补知识,在洋州书院时大量阅读经典,也在大明村请教陈渊一些关键问题。

    比如今天所讲的“大义灭亲”,就是陈渊给出来的,朱铭只知道成语,并不清楚其词源。

    “在下陈东,字少阳,见过默庵先生,见过成功兄!”一个太学生冲过来,朝着他们作揖行礼。

    陈渊微笑回礼,朱铭却在回礼时,忍不住多看此人两眼。

    眼前这位太学生,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学生运动,“六贼”的概念也出自陈东之手。

    可惜,后来因为阻止赵构去金陵,请求赵构还都开封,被赵九下令给杀了。

    陈东问道:“两位可否专为太学生讲一场?蔡河两岸人太多,很多时候挤不进去,也听不清楚。”

    陈渊表示遗憾:“太学不允许外人宣讲。”

    陈东说道:“可在城外讲,在下把太学生带过去,至少能有数百人。”

    “可以。”陈渊点头。

    侯宣也过去自报姓名,但城门即将关闭,而朱铭又住在城外,只能隔日再来交流。

    他骑马回到家中,兴奋道:“父亲,陈先生是真大儒,那朱成功也通晓经义,二者皆为国之栋梁。”

    “吾已知。”侯蒙语气平淡。

    他已经对时局彻底失望,只想着自保,顺便做点小事。少年时代那个山东游侠,早就一去不返,只剩下沉沉暮气。

    刘逵倒了,张商英倒了,下一个就该轮到他。

    宋徽宗性格多变,想一出是一出。在奸党的疯狂诋毁下,侯蒙顶多还能撑一两年。

    用他制衡蔡京不假,可这样的人选太多,在宋徽宗眼里属于消耗品。

    只有蔡京,是不可或缺的,谁让人家精通捞钱之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