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

0516【四面皆敌】

 对于布政使的安排,朱国祥没有纯看出身和政绩。

  一直坚守太原的张孝纯,就被任命为山西左布政使,说白了就是必须镇得住场子。

  但还要配一个副手,且这副手不会跟张孝纯产生矛盾。

  虞祺带着儿子进宫面圣,心情有些激动,又觉得愧对赵宋。

  朱铭率军围困开封之时,虞祺已是大宋永兴军路运判。开封城破,随着种师道投降,关中地区传檄而定,虞祺也带着家人被召来东京。

  “臣祺,拜见陛下,拜见太子。”虞祺作揖行礼。

  朱国祥微笑道:“坐吧,呼为官家即可。”

  “官家”属于敬称爱称,私底下怎说无所谓,但真见到了皇帝,只有关系近的能这么喊。关系疏远当然也能喊,但难免有些唐突,可能会让皇帝不高兴。

  朱国祥觉得这个称呼不错,可以拉近自己跟大臣的距离。

  “多谢官家。”虞祺挺直腰杆坐好。

  即将年满十六岁的虞允文,坐在父亲侧后方,好奇朝朱铭偷偷望去。

  他才几岁大的时候,就听父亲经常提起朱铭,还让他向朱铭多多学习,少年时代就能高中探花郎。一直到朱氏起兵,这种话终于不再讲了。

  “齐年兄何必拘谨?”朱铭笑着说,“你我乃同年进士,我在黎州做官时,咱们还经常书信来往。如今已非敌人,同在大明做官,应该敞开心扉才对。”

  虞祺回答道:“殿下说得是。”

  朱铭又看向虞允文:“你父亲在信中说,你几岁便能诗文,还把伱八岁写的诗录给我看。近年来,学问可有长进?”

  虞允文连忙起身:“回禀太子殿下,晚辈一直努力向学。殿下的诗文书籍被禁,晚辈还偷偷私藏阅读。晚辈初习蜀学,再习新学,复习洛学,这两年在习殿下的道用之学。”

  朱铭哈哈大笑:“你才多大年龄,能习这么多学问?”

  虞祺解释道:“他性子不定,东学一些,西学一些,涉猎虽广,却未精通。”

  “年轻人是该这样,什么书都读点,不要局限一处,”朱铭点头赞许,又问,“你可愿到我身边做事?”

  虞允文福至心灵:“固所愿也,不胜惶恐!”

  朱铭笑得很开心:“先在大元帅府做文书,帮忙誊抄一下公文,平时可多看看多问问。学问也不能落下,有空就多读书,经史要读,兵书也要读。若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问我。”

  大元帅府并未撤销,类似明代的都督府,而且是朱元璋时期的都督府。

  虞祺听了大为惊讶,同时又欣喜不已。

  他跟朱铭只是同科进士而已,私下来往其实并不多。也就朱铭在黎州当官时,他正好在隔壁州做官,彼此互相通信一年时间,此后就没什么联络了。

  现在朱铭竟把他儿子留在身边,看样子是要悉心培养,今后妥妥的心腹之臣啊!

  虞允文也是聪明人,知道自己天降大运,再次作揖感谢。

  朱国祥这时才说话:“你去了山西,好生协助张孝纯治理民政,千万不要跟他起什么冲突。军事方面,也能不插手就不插手。”

  “臣遵旨!”虞祺拱手。

  “山西民政,实难为之,要多多费心。”朱国祥叮嘱道。

  虞祺说道:“臣明白。金人肆虐山西北部州县,又围困太原多时,民生凋敝,粮草匮乏。只凭山西很难自足,还须朝廷支移调拨钱粮方可。”

  朱国祥摇头:“钱可以调一些,粮食却没有,今年到处都缺粮。粮食的事情,只能山西自己想办法。”

  虞祺张了张嘴,低头说道:“是!”

  自从宋徽宗买下幽州等地,山西就跟山东一样,被征调大量钱粮去赈济燕山府,还要拿出钱粮安置迁徙过来的辽地汉人。

  一来二去,山西钱粮已空,民力疲敝至极。

  山西本地人痛恨辽地移民,跟这些辽地汉人关系紧张,甚至是故意欺压那些移民。

  同样的,辽地汉人也日子难过。他们被迁徙到山西,分到的全是贫瘠土地,不但要遭受官员盘剥,还经常被本地人欺负。

  于是金人杀来之时,移民到山西的辽地汉人,纷纷做带路党帮着打仗。

  山西有好几座城市,根本不是金人打下来的,而是这些辽地汉人移民打下来的!

  去年底,张广道带兵救太原,兵力不足的银术可立即撤围。

  但根本没撤多远,银术可领兵屯驻平定,金人还夺取了承天寨(娘子关),跟河北伪帝所在的真定府连成一线,把极为重要的井陉牢牢控制在手中。

  张广道如今手里不缺兵,但严重缺乏粮草!

  张孝纯和虞祺两位山西布政使,接下来的任务不是守卫疆土,而是在不把百姓逼死的情况下,搞到更多粮食来供养大军。

  一番叮嘱,虞家父子俩躬身告退。

  出了东华门,虞允文迫不及待说:“官家与太子都和善得很,太子不似传言那般冷酷强硬。”

  虞祺告诫儿子:“不能背后议论这些,你去了大元帅府,多看多学少说话。”

  “孩儿明白。”虞允文道。

  这两位离开之后,朱铭也去了东宫办事处。

  一个叫李发的年轻人,被唤到朱国祥面前听令。

  李发是井研人,后世归属乐山,从族谱上看属于李世民的子孙,但这玩意儿的真假就不好说了。

  两年前,他代表井研李氏,主动前往汉中投效。

  朱国祥见其年轻,还不满二十岁,又考教一番学问,便留在身边听用。

  李发在历史上不知名,他儿子李舜臣在南宋小有名气,他的孙子李心传更是大名鼎鼎。

  朱国祥吩咐说:“你做行人,前去太原封赏官员将士。态度要热情一些,万万不可倨傲,莫寒了守城将士之心。”

  “臣遵旨!”李发说道。

  朱国祥指着面前的两副望远镜:“这是我亲手组装的,且交到张孝纯与杨惟忠手上。”

  “是!”

  说是没粮给山西,但多少得送一些去。

  粮食不够,就在财货方面补上。

  洛阳和长安都在准备物资,送去潼关仓库屯着,跟随李发一起运往太原。

  不但张广道封侯,他麾下士卒也有封赏。

  坚守太原的张孝纯、杨惟忠没给爵位,但前者直接提拔为山西左布政使,后者提拔为山西兵马总指挥使。

  二人麾下的山西兵,即将奉命整编,仍归杨惟忠统领。被遣散的种家军,其兵甲大部分运往太原,提高这些山西兵的战斗力。

  韩世忠在洛阳招降的翟家兄弟,连同他们麾下部队,整体编入杨惟忠的新军。

  如今的朱氏政权,真就是四面皆敌!

  东南有赵佶,荆湖有钟相,西北有西夏,北方有金国,而且全部处于战争状态。

  钟相已经动手了,冬季遣偏师夺取白水镇和宜都,并分出七成水军屯驻宜都,试图堵死长江水道的出川咽喉。

  而朱铭的水师,一大半都去了下游,李宝正在训练水军并扩编,准备夏秋季节渡江平定东南。如此这般,根本打不过钟相的水军,现在四川的物资必须走汉中,费时费力而且运输损耗极高。

  地方官员们也头疼不已,正在请求朱铭先解决钟相水师。

  “看来得改变计划了,”张镗看着荆襄送来的情报,“钟相不除掉,四川物资就运输不便,中途消耗的粮食翻倍都不止。即便不除掉钟相,也得先把伪楚水师给消灭!”

  王渊说道:“今年如果不打赵佶,以那帮昏君奸臣的性子来看,他们不会主动出兵北上。可钟相就说不准了,待此人平定方七佛,夏秋季节极有可能攻打江陵和荆门!现在不是咱们打谁的问题,而是谁肯定会来打咱们。”

  石元公笑着说:“李相(李邦彦)在东南还有认识的人,他可以派人去送银子,保证赵佶今年不出兵,乖乖在东南享受富贵。”

  张镗说:“那就更好办了。今年全力攻打伪楚,不一定非得灭掉,但至少要定下两个目标。一是重创或全歼伪楚水军,二是占领荆江南岸城池。宜都、松滋、公安、石首、建宁、华容、岳阳,这七座州县城池必须拿下,只要占领这七城,钟相再多大军也难有作为。”

  朱铭叹息道:“若是不打赵佶而打钟相,战争规模可就压不住了,东京这边要调更多军队南下。整编之后的两淮新军,也得拉一些过去。今年的南方各省,别想再存下什么粮食,全得消耗在伐楚之战中。”

  缺粮,缺粮,还是缺粮!

  宋徽宗透支民力过度,搞得天下民不聊生,朱氏父子就是靠这个兴兵起势的。

  可现在接手了一堆地盘,就得承担其负面影响。别说大肆征粮了,老百姓能不用官府救济,朱氏父子就已经心满意足。

  人多得是,可以立即爆兵,兵甲也能快速造出,甚至军纪都不算问题。

  但粮食却是万万变不出来啊!

  “两淮得征粮,”朱铭说道,“再从东京调一万兵南下,先防守荆江北岸各城。待南阳、襄阳的夏粮收割,就能出兵跟钟相交手了,能快速获胜自是最好。若是拖到秋季,就从两淮征粮支援。淮南民生虽凋敝,大户却是存粮不少,逼着他们购买低息战争债券!”

  张镗说道:“如果快速灭掉伪楚水师,四川粮食就能通过长江供应战场了。”

  朱铭摇头:“不能全指望四川的粮食,毕竟还要调运一些去陕西。万一西夏不愿议和,陕西就要一直打仗。而且,金人指不定今年又要南下,须得留更多粮食防备金人!”

  缺粮就已经很头疼,还特么四面皆敌。

  金国、西夏、钟相都很疯狂,反而是宋徽宗最让人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