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蓝色

第38章 鲤鱼跃龙门

中午,

  外面太阳正烈,李逸在东厢房上课。  “让你们准备好的小棒,都准备好没?”  教室里,中午吃的饱饱的六十个孩童,都赶忙举起了手中的小木棒。  “很好,今天我们就开始上算数课。就从数一数开始,用我们的小棒,来学习一到十。”  李逸拿出一叠a4白纸,上面写着十一个阿拉伯数字,从零到十。  不过此时还不能叫阿拉伯数字,阿拉伯帝国都还没出现,这些数字应当叫天竺数字,是古印度人所发明。  但跟李逸现在拿出来的还是有所不同的。  李逸觉得阿拉伯数字还是有不少优点的,简洁明了,易于书写和计算,所以并不介意向他的学生们传播,中华文化是有很大的开放和包容性的。  每张白纸上一个阿拉伯数字,跟着还有个汉字大写数字对照,为了更形象,他还在上面画了相应数量的蛤蟆。  “这里有一只蛤蟆,我竖起了一根手指,手里拿着一根教鞭,我们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同学们,可以从你们的小木棒里拿出一根来······”  孩童们觉得很有趣,一个个从自己的那把木棒里拿出一根来,一个个坐在地上听的很认真。  “这个数字1要怎么写呢,他像不像你们手中的木棒,但写的时候要有点斜。这些数字符号,来源于佛教的起源地天竺国,我们学习这些天竺数字符号,用来书写和计算会更加方便······”  一个中午上了四节课,其实也就学三字经,背和写,算数课,认识一到十。  “下课时间到,今天老师就讲到这了,下课。”  班长罗石头立即大喊一声,“起立,”  全跟大小孩子全都站了起来,跟着石头向李逸鞠躬,  “同学们再见,”  石头带头大喊,“老师再见。”又带着鞠躬。  李逸对这些孩子只上了几天课,就已经学会了上下课的礼仪,很是满意,石头这班长也选的好,挺有威望的。  “石头你安排同学轮流值日,”  “好的,老师。”  李逸走出教室,  屋里顿时嘈杂起来,  无极院里正忙碌着,东院打井的匠人早已经顶着太阳开始干活了,而修房的匠人,也带着大工小工和帮工的村民在干活,有的在院后崖下重新清理崖坡,取土打胡基,以后还要重新挖几孔靠山窑洞出来,  东院的三间倒座房、四间耳房,也都开始砌胡基。  西院也已经平整好场地,同时开始砌建,李逸现在手里资金充裕,所以直接请了多名工匠,大工小工也请的多,本村的村民也是给粮食做工钱,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中午也就休息了个多时辰,就都开工了。  木匠们也已经到位,开始拿着斧头锯子在处理木头。  李逸到处打了个招呼,又到厨房,让再熬些绿豆汤给大家送去,他考虑或许应当去药房买点材料回来煮些凉茶给大家喝。  “无逸!”  外面传来喊声,  是王乡长来了,满头汗水,见到他出来兴奋的道,“无逸,赶紧换身干净衣服,跟我去长安。”  “都这个时候了,去长安做甚?”  “好事,天大的好事,别说那么多了,赶紧的。”  李逸的追问下,王乡长说是他今天在县衙当值,结果尚书省吏部派人到万年县衙通知,让马上通知御肃乡罗家堡村正李逸去尚书省吏部。  “去吏部做甚?”  “那人让你准备好钱,到时交朱胶绫轴钱。”  “交啥钱?”  王乡长拍着他肩膀道:“哎,交朱胶绫轴钱,那就是交官告钱,意思是吏部授官给你了,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李逸仍是一头雾水。  “旧例,吏部给告身,先责其人交朱胶绫轴钱,”  老王解释下李逸才算明白,凡是授官,以及封赠、加勋等,其任命程序都是中书省奉旨,以皇帝口吻,写好任命词,经门下省审核过再由皇帝画可后,将御批原本存档,再另抄副本送尚书省办理正式手续。  文官交由吏部办理,有专门办告身的机构,大体就是先把本人乡贯、出身、年甲和任命词抄写在黄麻纸上,逐级审核后,最后再盖上专门的‘尚书吏部告身

之印’,再用锦绫装裱成卷轴。

  官员领取告身,得先掏钱,称为朱胶绫轴钱,相当于工本费,也称官告钱。  这笔钱还不菲。  当然,除了这个锦绫卷轴告身外,官员们也还要领取一张尚书省发的公文,称为敕牒。  这玩意,其实就相当于任命状,是官员的凭证了。  现在上面通知李逸带钱去吏部领告身,  那自然就表示他被授官了。  “我当官了?”李逸不解,上次李世民倒是想招他入幕府,但给的只是一个秦王府书令史,流外小吏而已,根本没有告身。  “那还能有错?赶紧吧,离长安几十里路呢,咱们得快马加鞭。为了你这事,我可是马不停蹄的从长安跑回来,就怕耽误了。”  “多谢乡长。”  “叫叔。”  “谢叔。”  虽然疑惑,但李逸也没耽误,去换了身缺胯长衫,戴上软脚幞头,马厩里牵上突厥马,便跟王乡长往长安赶。  路过大桥,  三娘还在守摊,看到李逸,目光躲闪。那晚后,三娘便躲着他,罗二一家甚至搬回到了原来的窑洞去住了。  没有谁去提那晚的事,  李逸在三娘旁边勒停马,“今天生意可还好?”  “嗯,挺好,今天还卖出去不少腐竹。”三娘低头道。  “我有事要去趟长安,你有啥要带的吗?”  “没。”  李逸对她点了下头,便踢马离开。  罗三娘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怔怔发呆。  午后四点多的太阳虽然还很高,但已经没那么火热,两人骑着马也没那么受罪。  跑了大半个时辰,终于抵达长安城。  城门仍有士兵把守,  这次李逸带了公验,前些天就办好了,本来也打算这段时间来趟长安的。  两人掏出公验,顺利入城。  天色已不早,  城门外都已经响起了鼓声,这是关门鼓,敲到太阳落山,城门就彻底关闭。  “我们今晚就住在长安城里,不用担心,有地方住。”  王乡长的侄子,也就是王里正的大哥在户部做捉钱令史,借宿一晚肯定没问题。  王乡长对长安城是熟门熟路,带着他直奔皇城吏部。  李逸对长安城挺好奇的,  原以为会很繁华,  但从城南大门,一直到皇城大门,得有十里路,结果南城诸坊,都是鬼坊,全是麦田菜地果园,房子都看不到一间,王乡长说南城诸坊还有狼和狐狸,野猪野兔也不少。  靠近皇城诸坊,倒是房屋多了,可街两边全是高高的夯土坊墙,  根本没有繁华的街市,热闹的人流。  城里的街道,就跟高架桥一样的封闭。  让人大失所望。  京城百司衙门,基本都集中在皇城内办公,  皇城门守卫越发森严,再次仔细核验过后,两人进了皇城。  王乡长领着来到吏部,  找到其中的吏部司,向一位绛袍小吏说明来意,那人冷漠的指了方向,“去那间屋。”说完便走了。  他们赶紧过去,  屋里有个同样身着绛袍的老吏,看过两人公验,确认了身份后,老吏道:  “要不是等你们,我早就散衙归家了,赶紧吧。”  锦绫告身,黄麻敕牒,都是已经备好,交钱领取就完事了。  李逸这个时候都还不知道他当什么官了。  那老吏不耐烦道,“输钱领取官告后,你便知晓了。”  “多少钱?”李逸问。  老吏伸出一根指头,然后又伸出一根指头,李逸不懂。  李逸问,“两贯?”  老吏摇头:“二十匹绢。”  “这么多?”  老吏嗤笑一声:“告身钱都嫌贵,那别当官了。”  王乡长到李逸扯到一边,轻声道:“十匹绢是朱胶绫轴钱,另十贯是给这些吏部书令们的,都是俗规。”  李逸明白了,原来哪个时代都有这种潜规则。  他便也很干脆的掏出一两黄金递了过去,“麻烦你了,”  老吏看到一两黄金有点惊讶,“成色可足?”  “足的。”  “我这可找不开。”  李逸笑道:“不用找,剩下

点请你喝茶。”

  老吏这下倒是越发惊讶了,刚才还以为这人是个穷鬼,二十匹告身钱都拿不出,不料这会却居然肯给八百钱喝茶。当下脸色一变,热情几分,“这怎么好意思呢,我这就去给你们取钱,”只是嘴上说着,却没挪屁股。  李逸也不在意这几百钱,推扯了几下,老吏笑着收下,然后拿出了早准备好的告身和敕牒,甚至还特意跟他多聊了几句,比如三天内得去东宫司经局报道,再比如官袍要去少府织织染方署领取等等。  走出吏部衙门,  李逸仔细看着自己的告身,  王乡长也凑近观看,  “东宫门下坊司经局从九品太子正字,从九品上。”  这是个年禄仅三十石的东官官,芝麻小官。  但这又是太子属官,王乡长一脸羡慕,“无逸啊,你这是鲤鱼跃龙门了啊,太子正字,既清又贵,”  十六岁的弱冠之年,却已经从村长直接敕授从九品太子正字。  这简直就是名门贵族子弟才有的待遇啊。  李逸一脸懵,本以为是李世民上次见他拒绝了书令史吏职后,这次保举了他一个官职,  谁成想,竟然是太子正字。  难道他李逸之名,已经连太子李建成都听说了?  太子跟秦王争抢人才?  不可能吧。  他现在顶多在御宿乡那十里八村有点名气,还不至于能让太子听闻。  “天色不早了,赶紧去我族侄家,要不等天黑宵禁后,再在街上走可是会被巡城武侯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