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讨论
卢金中将围绕着斯摩棱斯克这座城市与古德里安手下的数支部队展开血战。
面对强大的摩托化步兵师与装甲师,十六集的士兵们打的也都相当顽强,加上喀秋莎连队的帮助,没准备的德军还是吃个闷亏。
喀秋莎,这类火箭炮虽然精度不高,主要胜在威力大,成队压制的威力更加恐怖,这个贯穿整场卫国战争的神器,战绩可查。
甚至之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有她的身影。
类似喀秋莎的火箭炮德国也有,只是陆军军官们嫌弃火箭炮这东西精度太低,机动性太差,还没有大规模投入实战进行使用。
一部分运上战场的还只用来发射烟雾弹,给步兵部队来提供掩护。
这方面苏军就机智许多,给火箭炮装个卡车底盘,增加其移动的方便性与实用性,在喀秋莎亮相一段时间后,德军根据其原理也推出自己的喀秋莎,呼啸的“陆上斯图卡”。
用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以及数个40式发射箱组成,制作也相当简单。
回到正题,为了保证第二装甲集群的侧翼安全,古不帅不得不再调来两个师的部队来与十六集团军在斯摩棱斯克打巷战,拖延十六集的进攻。
而守在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唯一撤退渡河口的两支苏军部队则借着暴雨与地雷阵击退了霍特,古德里安两支装甲部队的前锋,暂时稳固住渡口防线。
二十,十九集团军撤退的先头部队趁着雨天也成功渡过了渡口,撤退到包围圈的外部构筑阵地待命,准备随时提供支援。
总的来说,斯摩棱斯克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苏军暂且借着天气卡发动的效果拖住了德军脚步,两支部队拼了命牢牢守着短短16公里的这条口子,这是最后一条数十万苏军的唯一生路。
同时,为了牵制住德军部队,铁木辛哥命令南边第聂伯河的第二十一集团军停止发动进攻,进入防守态势应对德军进攻。
第一个目的是拖住中路德军第二集团军前进的脚步。
其次也适当干扰克鲁格的第四集团军,使得德军不敢轻易前进,自西方面军溃败后,中部的压力实在太大。
知晓目前战局的都相当清楚,目前看来斯摩棱斯克战役肯定是以苏军撤退为终。
而西方面军后部已经没有其他部队了…中部的压力实在太大,铁木辛哥需要第二十一集团军作为策应。
大林子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决定连夜调派新组建的第二十四,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集团军到达斯摩棱斯克一带,组建一道新的防线,同时对德军发动反攻,迟滞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速度。
各地的部队登上一列又一列的火车,向着斯摩棱斯克的方向轰轰隆隆的驶去。
新兵们对于即将踏上战场显得既紧张又惴惴不安,青涩的脸上混杂着激动又紧张的神情,老兵们神色黯然的看着这些神情活跃的新兵们。
他们知道这些年轻人有许多人都回不来了,其中有些人还是高年级刚刚毕业的学生们,他们脸上带着朝气,谈论着各种历史知识。
有的学生们认为德国跟法国的拿破仑结局没什么区别,他们最终都会败给俄国,败给苏联,败给伟大的苏联人民。
有些女兵还在火车车厢里唱起了常见的民歌,大家呼呼哈哈的都显得很开心,老兵军官们也没管,这是接下来他们为数不多的开心时光了…
火车行驶在铁轨上,带着一名名年轻的士兵去往前线。
自从这段时间后苏联时不时发挥发挥自己的技能,开始积极爆兵。
…………
晚上,瓦列里身着笔挺的军服,谢廖缅科笑呵呵将红星勋章别在他的胸前。
上面批过的红星勋章很快就下来了,63军指挥部特意遣一名士兵送来这个勋章与一卡车的伏特加,以及数箱风干的牛肉。
这算是给三营其余士兵的奖励,瓦列里让人清点卡车后的酒,算了算有十五箱左右的量够让三营士兵们足够喝一晚上了。
牛肉干还可以下酒喝,放在炖菜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错,真是好看。”
谢廖缅科中校拍拍瓦列里的肩膀,替他整整领子,满脸笑意的说道。
“来,笑一个,别眨眼睛”一名苏军少校拿起照相机,对着瓦列里按下快门。
拍完照片,苏军少校拿着相机离开了帐篷,谢廖缅科中校随后拿出自己珍藏的一瓶酒。
“来,瓦列里,尝尝这瓶伏特加,这跟批量生产的可不一样,度数更纯正一些。”
“好嘞,中校同志。”瓦列里也没客气,帮忙把酸黄瓜拿出来,整上一包牛肉干,然后坐在小木扎上,双方开始你一杯,我一杯的喝起来。
“你真令人吃惊,瓦列里。”谢廖缅科中校灌下一杯伏特加,脸色红润的对着瓦列里道。
“不愧是莫斯科步兵学校毕业的军官,就是不一样。”
瓦列里放下酒杯:“都是学校的老师们教的好,当然,也是运气比较好。”
穿过来的瓦列里脑子里对于在莫斯科步兵学校的生活印象相当模糊,他只依稀记得原身在班里人缘相当不错,也有不少好朋友。
若不是看到原本的军官证上还有莫斯科步兵学校的印章,他连自己从哪毕业的都不清楚,瓦列里脑子内对于之前的记忆就是一团乱浆糊。
炮弹的余波对他脑子的影响还是相当大。
“运气?哈哈哈!”谢廖缅科中校将嘴里的酸黄瓜咽下去相当开心道:“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点运气。”
两人又推杯换盏喝了几轮,谢廖缅科中校打个嗝:“瓦列里,你对目前形势怎么看的,你认为斯摩棱斯克亦或者是基辅,能挡住德军的进攻吗。”
瓦列里放下酒杯,有些迟疑的说道:“大概率不能,中校。”
“哦?为什么?”谢廖缅科中校有些意外,随后有些好奇的问道:“在这两个重点城市附近可有我们不少的精锐部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