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我们需要一场胜利
“您知道的,我们正在取胜!”温特将军说,但声音略显空洞。
从一开始,温特将军就做好从三个方向说服意大利加入协约国的准备:
一、意大利与奥匈帝国有利益冲突,比如奥匈帝国一直占着意大利的特伦蒂诺省。
二、协约国将承认意大利所有在战斗中拿下的德国或奥匈帝国的土地。
三、同盟国正在多线作战,西线、东线、海上、还有加利波利,这使其狼狈不堪败像微显。
前两点没问题,桑理诺很大方的表示认同。
但第三点……
“我们对此还有疑虑,温特将军。”桑理诺毫不掩饰自己的担忧:“同盟国的确多线作战,但他们却稳住了西线并在东线占上风,至于加利波利方向……”
桑理诺收住了嘴,他知道温特将军是加利波利战役的前线指挥官,而它此时正陷入困境。
“一旦贵国参战马上就会改观。”温特将军胸有成竹的说:“这几个方向已经耗尽了同盟国的兵力,据我们的情报显示,奥匈帝国在与贵国交界处只布署了不到10万的兵力,你们可以轻松击溃他们进而使其崩溃。”
意大利至少能动员起上百万军队,100万打10万,哪还有不胜的道理?
温特将军想,这将会是推倒同盟国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但桑理诺依旧迟疑,这不是桑理诺对意大利军队没有信心。
再没信心,10倍的兵力优势也不会有问题。
问题在于,如果意大利这边赢了而加利波利或东线输了,意大利就会因为加入协约国而遭到德国和奥匈帝国的疯狂反扑,这可不是意大利所乐见的。
思虑再三,桑理诺回答:“我同意您说的,但我们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将军,我会尽力说服他们的。”
典型的外交辞令,温特将军心下一叹,这意味着依旧没有实质性进展,他们依旧决定观望。
……
回到“伊丽莎白女王”号后,温特将军将谈判的经过如实向海军大臣报告。
他忍不住在电报里抱怨了声:“我不明白他们在等什么,参战然后获得胜利,如此简单,可他们就是不愿意。”
“恰恰是因为他们担心无法获得胜利,将军。”海军大臣回复:“他们想知道自己没有站错队。”
海军大臣很了解这种政治上利益关系。
“他们当然没站错队。”温特将军回答:“这难道不明显吗?”
海军大臣没回答。
温特将军这话带着主观性,站在客观的角度上看,此时胜负依旧是未知之数。
最后温特将军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请示:“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继续与其谈判?”
海军大臣考虑了一会儿,回答:“不,谈判不会有用,我们必须让他们看到胜利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放弃摇摆下决心加入我们!”
“可是……”温特将军为难的说:“我们各个方向都处在僵持状态。”
温特将军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加利波利战场也是如此。
海军大臣在脑海里飞快的把所有战线过了一遍:
指望俄罗斯打破僵局是不可能的,在达达尼尔海峡这个运输通道打通前,他们能自保就不错了。
加利波利一直在尝试但收效甚微。
海上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英国皇家海军的战略依旧是封堵,主动进攻很可能损失惨重。
那就只有一条路:西线。
海军大臣灵光一闪,马上给温特将军回电:“我们需要夏尔,将军,需要他打一场声势浩大令人瞩目的胜利!”
温特将军瞬间明了,这胜利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天,都有可能为协约国争取到意大利。
……
柏林威廉大街,位于总参谋部的法金汉也收到了一些关于意大利的消息。
“他们的意图很明显。”莫里茨上校手里拿着文件,上面记录着暗中对意大利的调查:“他们秘密与协约国军方人员接触,还一再要求奥匈帝国归还特伦蒂诺。”
法金汉冷冷的“嗯”了一声。
虽然意大利没有明说,但在这时候要求归还特伦蒂诺,潜意思就是:如果你们不给我点好处,就别怪我加入协约国了!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特伦蒂诺在德国手里,法金汉或许有可能选择用它来稳住这个“假盟友”。
问题是它在奥匈帝国手里而奥匈又不愿意。
如果
强行让奥匈帝国交出,结果只会是拉拢了意大利却伤了奥匈帝国的感情,这无异于舍大取小。
“我们不能这么做。”法金汉喃喃自语。
这个先例一开,意大利之后还会狮子大开口一次又一次索要领土,直到同盟国分崩离析。
然而,现在又能怎么做?
虽然意大利没有发挥作用,但至少没有加入协约国!
考虑了一会儿,法金汉做出了判断:“我们需要一场胜利,一场令人瞩目的胜利。”
莫里茨上校“唔”了一声,他初时不明白胜利与这事有什么关系。
但稍作考虑就明白了,意大利不会傻到加入正在失败的协约国,这能稳住它。
“是的,将军。”莫里茨上校表示赞同,但随后又为难的问:“可是我们,怎么才能取得一次令人瞩目的胜利?”
法金汉略一沉吟,问:“我们新战机的训练进行得怎样?”
莫里茨上校惶恐的回答:“飞行员只进行两周的训练,可能还不足以参战……”
“让他们做好战斗准备。”法金汉打断了他的话:“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等!”
这是政治和战略方向的需求,战术要无条件服从,哪怕很艰难。
“还有‘上西里西亚’。”法金汉说。
“可是将军,它还没来得及做任何测试……”
“让战场对它进行测试吧!”法金汉再次打断莫里茨上校的话:“那才是它的归宿!”
(上图为德国一战末期设计的轻坦“上西里西亚”,可惜的是,史上的德国在坦克上走错了方向,她执着于生产超重型坦克,因此直到战争结束该型坦克也未能走上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