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坦克

第95章 太空交会对接

交谈的间隙中,天驷飞船与多功能缩比实验舱的交会范围,已经到达非常近的距离。

“距离实验舱还有1500米,天驷飞船大概会出现在它的左后方。目前航向倾角90度、偏航角为10度左右!”

秦宇的目光来回扫视着监视器上的参数,大脑皮层再度活跃起来,对飞船与实验舱的交会姿态,进行了一次模拟评估。

浩瀚深邃的宇宙里,钴蓝色的地球上空,是两艘前后追逐的飞行器。

它们伴飞在350公里的近圆轨道,掠过地表无数的陆地和海洋,从白天穿过黑夜,从星罗密布的城市灯火到群峰耸立的喜马拉雅山脉。

每隔90分钟,它们就会仰望一次日出、告别一次日落。

这里没有任何声音,甚至除了那些鱼星藻、水稻苗、大肠杆菌的培养皿外,不存在任何生物。

人工智能万户独自静悄悄的透过小小的舷窗,张望着脚底的万里云层,那里偶尔会钻出几架远航的客机,云雾从机翼抖落时,是无比壮丽的景象。

唯一开心的时候,大概就是地面测控站向飞船发送语音的无线电,当无线电通过接收机解码并播放出来后,智能电子女音便会高兴的陪着喊: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现在经过的是雅鲁藏布江上空……如果有人需要帮助,那么喊小户小户,我就会立即出现啦……”

然后,飞船里播放的语音,便会再次通过天线下传给地面的测控站,一群守在操控台前的技术员们,会把奇怪的目光投向谢主管。

“再过五分钟,天驷飞船就要迎来第42圈的日出了。距离实验舱两米的时候,调整雷霆发动机、开始制动减速!”

空间交会对接的指挥棒,由秦宇临时接管,他目不转睛的盯着传感器数据。

尽管数字滚动很快,但他只要看一眼,就能以堪比电脑的速度,将飞船的实时状态呈现在脑海中。

相比诗歌、感情、历史、承诺……这些数字是最纯粹的东西,它们无忧无虑无欲无求,既不会拉帮结派也不会耍小脾气。

它们只做最纯粹的自己,而且永远也不会背叛物理公式和积分方程,也永远不会撒谎,就像上帝的手稿一样真实可信。

“就是现在!以2米/秒的速度调整24台姿轨发动机,降低横向速度……”

“检查实验舱的旋转趋势,测出它的全轴旋转速度……”

“核对飞船的偏航角、航向倾角、测滚幅角……”

随着秦宇一连串的指令下达,赵五征、陈娇龙、韦珅等人分别带着各自小组的技术员、工程师们,快速执行。

太空中,天驷飞船笨拙的扭动着屁股,调整姿势,努力向实验舱靠拢过去。

第42圈,从普列谢茨克测控站,一路穿越熊占里进入外蒙,再经肃州、晋阳两大测控中心,一路掠过陕、鄂、赣、闽四省后,才离开陆地测控范围。

算是途经测控站比较多的一圈。

这个测控弧段和测控时间,也是地面跟踪信号最连贯的时候,不用受地球背面曲率的干扰,也没有死区或太阳阴影的遮挡,更没有无线电信号长距离传输导致的衰减。

唯一的缺陷,大概就是没有海上测控那么灵活,需要等飞船到特定的圈数,即固定经过一条预测的、最大程度覆盖每座测控站的轨道线时,才能将测控效率发挥到极致。

也就是要雨露均沾。

这样的等待,少则半天长则几天,甚至十几天。

相比之下,远洋测控船就机动自如了,可以随时根据飞船每一圈的飞行轨迹,提前赶到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不同的坐标位置;

但也很容易出现数据丢包情况,需要频繁进行纠错解码来恢复原始数据,严重影响交流效果。

此次地面测控与天驷飞船的交流就很顺畅,指令也被执行的很干脆。

喇叭里偶尔会听到万户自言自语的女音:“我已抵达乌拉尔山……我已抵达伏尔加河……我正在被洲际导弹瞄准……”

过了会儿,赵五征有些紧张的汇报道:

“秦总,情况不太妙。实验舱的全轴旋转速度有些超标了,远超设定范围!”

秦宇看了眼,嗯一声,“倾角旋转速率大约每秒钟1.5度,超了0.5度,估计是实验舱的出厂参数没设置好。”

他随即摆了摆手,“咱们毕竟没造过真正的空间站,能把缩比实验舱模仿到这种程度,已经难能可贵了,接下来小心点就是!”

实验舱的全轴旋转速度超了0

.5度,相当于拿枪瞄准大转盘时、绑在上面的苹果旋转速度增加了50%。

原本就不好瞄准,速度加快50%后的瞄准难度,可想而知。

“飞船的燃料有限,只有三次对接机会,剩余燃料还得留着执行飞行任务,不然就得提前返航了,咱们尽量一次成功!”

秦宇说完,便将全部精力集中在雷达飞行路径图,以及另一块屏幕的模拟对接画面上。

毕竟现有的摄像头相对语音通信,传输带宽还远远达不到零延迟的要求,对空间交会来说哪怕几毫秒的滞后,都可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因此摄像头的画面,不可作为太空对接的参照。

而这块屏幕就能根据实时参数,分别模拟出飞船和实验舱的位置、姿态、速度等,给人一种感觉,仿佛是身临其境的在太空中操纵飞船一样。

秦宇镇定自若的吩咐道:“打开激光探测器和对接探测器……距离实验舱30米时开始插入……”

随着新的控制指令被注入,沉寂冰冷的太空中,天驷飞船的激光探测器开始嘀嘀嘀的朝着实验舱发射信号,评估双方之间的距离。

‘距离舱门还有20米、15米、10米……’

秦宇抱肩看着模拟屏幕,紧紧攥着手心,直到一个巨大的红色感叹号从屏幕出现。

系统的提示音娓娓而来:‘正在尝试对接……对接失败、发生碰撞,请重新尝试……’

众人纷纷像霜打的茄子似的,叹了口气。

万户的电子女音从喇叭传来:“哎呀,对接失败了!不要气馁,还有两次机会噢,继续加油!”

秦宇手指敲打着桌面,盯着监视器里的参数,询问道:

“碰撞情况什么样?”

赵五征检查后,立即回答:“不算严重,只是金属外壳发生的一点剐蹭。但是刚刚的对接角度有点危险,飞船的太阳能电池板差点砸到实验舱。”

秦宇嗯了声,开始埋头演算起来。

大多数的计算步骤都是在脑袋过一遍就完成了,偶尔遇到棘手的公式时,便会动手在草稿纸写出来。

随着天驷飞船的碰撞,多功能缩比实验舱被撞飞出去一段距离,因此又要重新调整位置、对准舱门。

秦宇看了眼墙上的钟表,道:“这一圈估计没希望了,再等下一圈吧,咱们重新把数据验证一遍!”

下一次的连续测控段,就要等到90分钟后,虽然飞行轨道略有偏移,但也能将多个测控站连贯起来。

秦宇和韦珅、陈娇龙、赵五征等人也没闲着,各自演算着不同的对接参数,并输入仿真软件测试。

天驷飞船继续与伴飞的实验舱,孤独的穿梭在地球上空。

跨过南太平洋的长江七号测控船后,它再次进入了黑夜,又飞跃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巴西、苏里南后,重返北大西洋上空。

澹州钓鱼台的097测控中心里,秦宇举起一张参数表,确凿的说:

“假如天驷飞船最后10米的对接距离,能将移动速度降到0.35米/秒,此时缩比实验舱绕长轴旋转的速度,大约是四分之一个圆周。理论上说,拦截到舱门的概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