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问案

第11章 无意探知公信丧

常乐县,小段村。

李文扬和段诗雨来到一个很小的村子——小段村。

村上只有几十户人家,人人都相互熟悉。

她们打听到了段魏民。

一个邻居领着段诗雨二人,来到了段魏民家的院子外。

大门上的锁,锈迹斑斑,已经断开。

推开院门进去。

看到满院子荒草丛生,从屋子里飞出几只麻雀。屋子门大开着。屋里地上落满灰尘,墙角结了不少蜘蛛网。

段诗雨眨了一下眼睛,很是不解,转头看向邻居,“我二叔一家人呢?”

邻居听闻,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是段魏民吧?”

“是的。”

“咳,这里生活太苦。他们一家人,早就离开了小段村。不知搬到哪儿去了?”

邻居叹了一口气,不忍心看到这落寞的场景,转身离开了。

段诗雨想到自己的身世。

父母不在了,投靠二叔也没了希望,不禁哭了起来。

李文扬拙嘴笨舌,想去安慰,又不知所措,不停的搓着手。段诗雨一直哭泣不停。李文扬只能硬着头皮,上前安慰,“段姑娘,节哀。”

这时候,段诗雨突然趴在李文扬的肩膀上,哭的更大声了。

李文扬手足无措,只能任由段诗雨宣泄心中的失落和悲伤。

约莫过了不到一炷香的工夫。

段诗雨平复了一下心情,笑着轻轻捶了一下李文扬的胸口,“呆子,我们回县衙吧!”

李文扬尴尬的笑了笑。

段诗雨又在院子里到处看了看,随后关上院门。

二人一前一后,离开了小段村。

常乐县,西城门。

狄仁杰三人,拜访主簿吕有德后,从城西郊区的吕宋庄返回县衙。

经过西城门。

看见城门口的告示旁,站着不少围观的人。

“我们去听听有什么民意?”狄仁杰看了看郑武和狄浦。

三人翻身下马,在人群后面旁观。

有一个身材高大、方口阔面的中年男子。

转头看着身边的一个瘦弱书生。“贾秀才,你给大伙说说,这告示上写了啥?咱们大老粗,也不认识字。”

贾秀才听了,微微一笑。清了清嗓子,咳嗽一声,“常乐县新任县令,狄大人登出告示。……”

“别卖关子了,你倒是快说啊!”中年男子催促。

“告示声称县衙已经正常运转,并表明了治理的决心。想要招回离去了的三班六房的衙役。”

……

“换了新县令了?”

“可信度怕是不高。”

“天下乌鸦一般黑。只怕是又一个甄佑才。”

“你敢直呼甄县令名字,不怕打板子吗?”

“怕个球,他已经离开常乐县了。“

围观的百姓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

狄仁杰心情沉重,叹了一口气,心想:“难怪一直无人报案,看来百姓已经不信任县衙。那么眼下,如何树立县衙的公信力,才是当务之急的事情。”

常乐县衙,书房。

回到县衙后。

狄仁杰把自己关在书房,苦思冥想,如何建立信任。

丫鬟翠儿来送茶水,敲门,不见有人回应。立即转身,马上返回后院,禀报给柳心月。

柳心月接过茶水器皿,亲自来到书房,轻轻推开房门。

见狄仁杰正在闭目凝神。

她轻轻的走了过去,倒了一杯茶水,放到狄仁杰面前的桌上。

狄仁杰听到声响,睁开眼睛,看是柳心月来了。他揉了揉太阳穴,恢复了正常意识,“夫人,这时候怎么来了?”

柳心月看着狄仁杰的状态转变,扑哧一乐,“相公,在想些什么事情呢?都快中午吃饭时间了,也不知道饿。”

“居然已经中午时分了。”

“刚才我让翠儿给你送茶水来,敲门也不见答应。我就过来看看。”

狄仁杰尴尬的笑了笑,“在想一些事情,出神了。竟然忘记了吃饭时间。”

“相公,你真是废寝忘食。为何不把事情说出来,大家共同想想办法。”

狄仁杰想了想,“也好,下午再一起商议一下,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说着,随手翻了下桌子上的史记,第六十八卷,商君列传。

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有了主意,立马喜笑颜开,“夫人,你真是我的福星。”

“相公,取笑了。”

“这本史记和里面的商鞅列传,我读了几十遍。遇到问题时,总是忘记了借鉴。”

“人非圣贤,总有迷糊的时候。”柳心月想要鼓励狄仁杰。

“今天夫人一到,我这运气来了。正好翻到这个经典故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是吗?我哪有这么厉害?”

“多谢夫人,多谢夫人。”

柳心月听狄仁杰如此夸赞自己,内心充满喜悦,对故事也来了兴趣,“相公,那是什么故事?说来听听。”

狄仁杰就把史记第六十八卷,关于商鞅的故事,讲述了一遍。

柳心月听了,点了点头。

然后拉着狄仁杰去后院,吃午饭去了。

常乐县衙,后院。

中午时分。

狄仁杰、柳心月、翠儿、郑武、狄浦,一边吃,一边闲聊。

“大人,县衙一般有几个官员,为何要请主簿和县尉?”

郑武对未能请动主簿和县尉的事,心中愤愤不平。

狄仁杰看了一眼郑武,笑了笑,“除了县令,大唐的大县县衙一般设有县丞、主簿和县尉。不过,像常乐县这样的小县,只有主簿和县尉。”

“哦,这些人有啥用?一个县令不就行了。”

“主簿管理六房吏员,协助县令处理日常事务和一些杂事。”

“县尉呢?”狄浦插了一句。

“县尉则管理三班房的班头和捕头,以及征收税赋等等。”

过了一会儿。

狄仁杰似乎想起了什么,“正好大家都在,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说罢,狄仁杰开始讲故事。

那是公元前三百六十一年,秦国国君秦孝公招贤纳士,以备成为春秋霸主。

商鞅在卫国不受重用,便投奔秦国。秦孝公任商鞅为左庶长,制定了新的法令。

法令制定完毕后,推行新的法令前。

商鞅唯恐人们不信任新法令,于是想了一个“徒木立信”的方法,树立公信力:

他命人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竖着放在京城的南城门外。

然后对围观的人说:“只要将竖木搬到北城门,就赏赐十两黄金。”

人群对做此非常简单的事,就轻易获得重金,充满怀疑。个个在观望,没有人去搬。

商鞅决定提高赏赐,说道:“谁能将此竖木搬到北城门,赏赐五十两黄金。”

就在此时,有一个人心动了,扛起长木,搬到了北城门,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两黄金。

狄仁杰讲完故事,“商鞅用徒木立信的计策,取得了百姓信任。最后顺利实施了商鞅变法。我们也可以借鉴此故事,树立县衙公信力。”

柳心月有点担心,“相公,可是我们没有黄金呀。”

“是啊,大人。咱们哪有这么多钱啊?”狄浦附和一声。

狄仁杰笑了笑,“我们一个小小的县衙,怎能和一个诸侯国比财力。莫说五十两黄金了,就是五十两银子已经非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