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调略楠氏
“宇佐美骏河守殿,你这已经不算是下策了,简直是要陷御屋形殿于不忠不义的境地啊!”才协助北条家弹压三河一向一揆,并静谧了三河一国全境的谱代老臣中条藤资也直接怒斥宇佐美定满。
中条藤资与新发田纲贞的看法是相同的,再怎么说楠木一族是北朝朝廷所指认的朝敌,就算是在南北朝结束以后,楠木一族之中仍然有人持续与北朝一方展开抗争。
永享元年(1429年)9月,时任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教在参谒神社返回的途中,就遭到了楠木光正的暗杀。
永享9年(1437年)8月,大和国有力国人领主越智维道拥立说成亲王之子円满院门迹円胤向北朝朝廷举起来反旗,楠木一族之中也有不少族人响应,但遭到了畠山持国的镇压。
作为后南朝一方中心的伊势北畠家,可从未心甘情愿臣从于足利将军家的军门之下,但凡有一丝机会,伊势北畠家都会勇于尝试并向北朝一方举起反旗。
至于伊势北畠家的主动臣从上杉家,只不过是因为三好家在近畿诸国势大,且呈现出一家独大的局面,以及六角家还在不断损害伊势北畠家在伊势一国的利益。
若不是上杉家恢复了八户南部家南部氏总领家的地位,并将其转封至故土甲斐巨摩郡南部庄,以及让千种家、浪冈北畠家先后获得本领安堵的处分,同样作为南朝方武家的伊势北畠家也不会因此对上杉家产生一些好感。
对于宇佐美定满的建议,上杉清定并没有直接反对。
现如今,上杉家在静谧了奥羽两州之后,伊达家也从原先的盟友,逐渐转变为上杉家的旗下大名一般,就差对清定行参见之礼了。
正所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眼下上杉家已将扶桑全境近半之地兼并,当今朝廷更是仰仗上杉家的献金、划出禁里料所度日。作为公卿之首的近卫家更是与出自其庶流的上杉家站在一起。
反观足利将军家,既不能为朝廷献出大量的钱财,又不能划出一部分直领作为皇室的禁里料所,只能依靠部分大名、国人领主的献金度日。
可以说,清定完全有另立武家栋梁的想法和实力了。
放眼望去,扶桑的五畿七道之中还有哪一家大名的实力能与上杉家持平?
“御屋形殿,宇佐美骏河守殿之策甚善啊!”这时,白井胤治倒是主动站了出来支持宇佐美定满。
“此话怎讲?”清定示意白井胤治继续说下去。
“御屋形殿明鉴,势州一州的形势呈犬牙交错,且大都由原南朝方武家所割据,势州太守北畠家、千种家、楠家等更是南朝方的有力武家,与本朝抗争已久,若是能将其收为己用,那么五畿七道之中的原南朝方武家出身诸侯,必然会望风倒向当家一方。”白井胤治缓缓说出缘由。
“嗯,只要能为了让天下早些获得静谧,本家还是愿意为这些原南朝方的武家进行斡旋,让他们获得赦免,并出任要职。”清定素来是个实用主义者,只要能够对自己、家族有益处的事情,他是愿意去做的。
更何况,这些伊势境内的大名、国人领主们与上杉家并不是宿敌,为何不能争取到他们支持呢?
“可御屋形殿,若是天子、公家、大树殿等因此对当家产生不满······”长野业正对此感到非常担忧。
很快,山本寺定长、八条春纲、八条能重等多名同族重臣也纷纷表示附和。
“长野信浓守殿,势州太守北畠家治下的度会郡境内可是有着势州神宫(伊势神宫)在,若是朝廷、足利将军家不能认同御屋形殿之斡旋,那么当家就能以此来警示他们。”白井胤治随即提醒了众人,伊势北畠领境内还有伊势神宫在。
伊势神宫原本是皇室专属之氏神,因朝廷失权之后才逐渐转变为镇守扶桑全体之大神,之后更有大量武士所崇敬。在神佛习合之教说中,为神道侧最高位的神祇。
“势州神宫绝非一般的神社,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里见义尧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今东海道诸州大定,唯尾州未平。御屋形殿曾以织田三河守信秀遣使修好,存事大之礼,这才不忍对其加兵。可后继之人织田上总介信长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反而发兵侵攻当家治下的东尾州之地。虽一度败衄而去,然其豺狼之心终怀啮噬,不可不讨。鉴于当家才静谧奥羽两州,以及协助北条家弹压叁州一向一揆,急需休养生息,只能借助势州诸将之力,对势州境内的六角家、织田家一方之人进行讨伐,并牵制长岛一向一揆众。只有如此,才能让当家减轻经略浓州、尾州两州的负担。”白井胤治又接着说道。
等白井胤治的这一番话说完,大广间里的不少人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若是将宇佐美定满、白井胤治二人的话放在建武新政时期之前,必然会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但时值战国时代,且还是位于上杉家的本据小田原城中,就算被他人所知,也没有人敢指责上杉清定,更不能拿宇佐美定满、白井胤治二人怎样。
“既然诸位没有提出明确异议者,那么本家就采纳宇佐美骏河守之策,调略楠家,并上奏朝廷,劝说其赦免势州境内原南朝一方武家,并许可楠家恢复原先苗字。”清定见没人反对,就正式拍板了。
毕竟清定不愿看到关家、鹿伏兔家、长野工藤家、神户家等六角家旗下的北伊势大名、国人领主们出兵威胁到千种家,这才采纳了宇佐美定满的献策,许可楠城城主楠正忠恢复原先的苗字——楠木。
要知道,楠木一族可是被北朝朝廷指认为朝敌的,其本宗家之人大都在南北朝一统之后选择更改自己的苗字。
楠正忠是出自楠木正成三男楠木正仪之子楠木正胜之后。虽说楠木正仪在北朝与南朝之间反复无常,但其子楠木正胜却选择为南朝尽忠到底。
应永之乱爆发后,楠木正胜更是率两百骑加入大内义弘一方,于足利将军家进行抗争。
但由于大内义弘的败亡,楠木正胜迫不得已率残部逃入了伊势境内,并获得伊势北畠家的庇护,在三重郡的楠城生根发芽。
到了嘉吉三年(1443年),时任楠家家督楠正威之叔楠正秀联合日野有光、日野资亲(日野有光之子)、越智伊予守、汤浅九郎等公卿、国人领主们拥立号称“后鸟羽院后裔”的源尊秀和号称“南方护圣院宫之子”的金藏主、通藏主兄弟,闯入皇居,夺走了神剑与神玺,意图前往比叡山复兴南朝。
由于计划不周,楠正威未能及时率军抵达,导致源尊秀、金藏主、通藏主、楠正秀、日野有光、日野资亲、越智伊予守、汤浅九郎等人在逃往比叡山的途中先后遇害。就连楠正威也在前往比叡山的途中遭到幕府军围攻而全军覆没。世人将其称为禁阙之变。
虽然楠正秀一行人在逃往比叡山的途中遭到讨伐,神剑也被夺回,但神玺却被送至伊势北畠领,直到十四年后的长禄元年(1457年)都掌握在“南方”手里。
可以说,清定此举还能故意做给北畠晴具、北畠具教父子二人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伊势北畠家高层对上杉家的好感度,最大限度避免六角家唆使关家、鹿伏兔家、长野工藤家、神户家等旗下的北伊势大名、国人领主们与织田家南北夹击千种家。
谋士就是皮上的毛,皮是主君,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皮与毛必须生死相依才可以成大事。谋士最大的特点就是“察”,“察”术要应用就需要“断”术。
“断”术就是主君的技能,没有这个技能,坐上位置,依旧会下来。
就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他的“断”术不行,最后败给曾经的追随者曹操。袁绍主要毁在对继承者方面的“断”术不行,使得三男一甥相互争权、互相攻杀,给了曹操各个击破的机会,否则冀州交给一个人,曹操也不可能这么轻易平定北方,哪怕袁绍身死。
谋士的“察”术太过于厉害,这就必须要有强大的心态去应对这种负作用,但终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千年,这样的谋士真的是凤毛麟角。
就好比刘邦与张良。张良是谋士中顶尖的代表,出身贵族、五世相韩,甚至还策划并刺杀过秦始皇。学识涵养以及胆量也是不小。刘邦就一破落户出身,平民身份。
一个贵族安心辅助一位平民,这个不管在哪一个时代都是很怪异的。
刘邦身上有什么呢?论见识自然不如张良,论经历也不如张良,论运筹更不如。
但论断术,张良不如刘邦。
刘邦可以暴跳如雷骂韩信忘恩负义,转眼在张良的提醒之下,怒而笑骂改为:什么代理齐王,直接封齐王。这一点张良做不到,吕后在夺嫡之战中,让人将张良强行请过来,要求张良站队。张良最终站队,给刘盈出主意,请商山四位老头出山,使得刘邦不得不打消废掉刘盈太子的念头,吕后的皇后之位也保住了。
如果张良硬是不来,吕后也不可能强请到。就算强请到,张良一言不发,吕后也没有办法。因为张良察术太过于厉害,使得其每一件事情都能通透厉害,这样断术反而弱于普通人。过于明察,原有的胆量就会被削弱而不是加强,这是物极必反之理。
这好比一个人知道越多,胆子越小,前怕狼后怕虎,谋士就是这种类型。刘邦则不同,他每一步都在学习成长,都是闯出来的,失败对他来说就是家常饭,他相对于张良来说是一个无知的存在。无知即无惧,这样的人断术反而发达。
一个人的断术发达如果没有人指点,那就变成莽夫了,同样没有用。
故而,主君一定是需要谋士指点。前提自然是谋士与主君是皮毛关系,亲密无间。所以观察古代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并不是某一行的专家,但他身边一定围绕着一个绝对信任且对他们言听计从的顶级谋士团队。
主君是胆,谋士是眼。无眼有胆是莽勇,有眼无胆是软弱。一般读书太多,或者自以为通透之人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的,找个明主帮人出出主意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人那么厉害,却愿意站在幕后替人谋划就是这个道理。
历史就像是散落一地的珠子,当你串起来,就会发现“谋”重要,“断”更重要,历史上经天纬地的大人物往往不是最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但一定是最敢做决定的人。
例如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换成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或者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任意一人,都不会有贞观之治。因为把李建成射下马的,从来都不是什么谋略,而是当机立断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多数时候,谋士提交的“妙计”不是“一计定乾坤”,而是谋士班子们给出数个对策的排列组合,随后便把压力交给主君,主君综合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艰难地转动历史的巨轮。
就算是决策失误,谋士尚可改换门庭,主君只能人头落地,满盘皆输。
可以说,做决断才是最艰难的,一着不慎,就是万丈深渊。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就会发现谋士易找,主君难寻。刘邦的主要班底是沛县人,朱元璋的主要班底是凤阳人,太平天国的主要班底是金田人。
一旦有了主君,谋士便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头。因为真正稀缺的是君主的决断之才和担当之勇,而谋士这样的班底,或许一个县的人口就能给你配齐。
所以,在重大决策之际,主君能主动站出来指定合适的前进方向,比什么锦囊妙计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