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
第147章功高盖主
小
大
40万饥饿疲惫的俘虏在无尽的绝望中葬身“杀谷”,原先被挑选出的240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们,曾经的战友们,一个个梦断黄泉。他们体内早就没有了泪水,有的只是满腔的仇恨。当他们被释放回国,传播这场恐怖消息的同时,也在心中暗自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雪恨,只是此刻的赵国已经没有了这个实力,甚至连这个想法也成了一种妄想。
240人回到赵国时,没有预想的责难,有的只是声震天地的哀嚎。赵国的青壮年在这一年,几乎全部陨落,赵国很多地方,只剩下妇孺和老人,如此国家怎么能够不没落?
白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赵国45万人马出征,却仅仅余下240个年纪幼小的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邯郸城中的赵国朝堂,充斥着一股恐慌之气。一片悲风苦雨之中,只听见子哭父,父哭子,兄哭弟,弟哭兄,祖哭孙,妻哭夫,儿媳与婆婆相拥而泣,丈夫和妻子隔世而恸。只看见整个赵国的孝旗白幡遮天蔽日,冥币纸钱四处飘零。
就在这个噩耗传到赵国,举国震惊、朝野惊惧、万家哀痛之时,唯有一个人未流下一滴泪水。这个人就是赵括之母,因为她的眼泪,在赵括出发之前,就早已经流干;因为这个结局,在赵括出发之前,她就早已经预料到:“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这是她对赵王最后的警告,对赵括最后的劝诫,可惜他们都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
于是,还没有等到战争结束,赵括之母便改用赵奢封号“马服”为姓,后来简称马氏,因为她知道,此战赵括必败无疑。
赵王这时候终于清醒过来了,也明白了昔日赵括之母苦苦劝诫自己的良苦用心,可是时光不可倒流,如今再谈这些,还有什么用呢?赵王知道,这一切的过错都是因为自己听不进忠言,都是因为自己好大喜功,不信任老臣。可是他除了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外,什么也做不了。改过自新吗?也许下一次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责怪赵括吗?他已经为国尽忠、战死沙场了,他的家人也早就劝诫过自己,还不惜和赵括划清界限。赵王知道,赵括之死,最伤心的不是其他赵人,而是赵括之母;最悲愤的不是自己,还是赵括之母。
这一回,赵王显得很明智。他一边重金抚恤赵括的家人,让他们安心生活;另一边,则重新起用廉颇,希望能够通过廉颇,让赵国不至于灭亡,这是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过程,其残酷性和奇迹一样少见。
白起还是准备出手了,他知道,自己制订的计划——灭掉赵国,就要实现了。只要赵国一灭亡,则天下初定,自己再挥师回返,占领整个三晋之地,继而攻灭楚国,再图燕国和齐国,则一统天下,就不再是一个梦了。
公元前260年十月,长平之战刚刚过去一个月,白起便带领着刚刚调整完毕的3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上党地区其余的城池,自此,上党全境都划入秦国的版图。
紧接着,白起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直接将30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往西,由司马梗带领,数日之间便攻占了赵国在山西的太原郡,至此,山西全境尽归秦有,赵国所谓的太行之险几近成了摆设;另一路则沿着太行山一线北上,由王龁率领,也在数日之间接连攻占军事重镇皮牢、武安,不久,秦国两路军马汇合,兵锋直临邯郸城下。
刹那间,赵国真正地感到了亡国的危险,整个邯郸城都充斥着恐惧。长平大战的惨状犹历历在目,他们害怕如果邯郸被攻克,白起会直接给赵国来个疯狂屠城。
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对于赵国来说,眼下战事无论如何也是不敌的。如今的赵国,只剩下老弱病残,把他们拉上战场,只能算做炮灰而起不到任何别的作用。
赵王几乎都要绝望了,难道赵国几代相传,到了他的手上,就要亡国了吗?他不甘心。
而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让赵王的心中升起了希望。这个人,就是大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苏代见群臣束手无策,知道自己发迹的机会到了,遂向赵王保证,只要将自己送到秦国,让他对范雎说上几句话,秦军必定会不战而退。
赵孝成王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顿时大喜过望,给予了苏代大量的金银珠宝,赵王将自己最喜欢的宝贝都给了苏代,只要能够保住邯郸,一切要求都可以答应。
于是,苏代在一片希冀的眼光中,义无反顾地走出了邯郸,走进了咸阳。一路无话,苏代很顺利地就见到了范雎。
一见面,苏代便打开天窗说亮话,向范雎问道:“听说大秦武安君白起即将攻打赵国邯郸?”
范雎道:“的确如此。”
苏代闻言,突然惊呼道:“那么,您的位置必将不能保证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范雎也大惊失色,并装作不知道什么缘故,遂问询苏代其因由。
苏代笑而答道:“武安君白起用兵如神,功勋了得,在他的带领下,秦军无敌于天下,成为整个天下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长平之战,白起一举擒杀赵括,如今更是趁势围攻邯郸,一旦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
“白起领军以来,为秦攻拔70多城,斩首100多万,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难以超过他。这样一来,您必然会在白起之下,可是你还甘心那样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由于其盖世的功劳,您也不得不屈居下位了。除此以外,相信丞相知道,秦曾经攻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直接投向了赵国,可见天下人很少愿意归附秦国,成为秦国的居民的。现在秦军即使灭掉了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的确是扩大了不少,但是秦国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如何能够保证这些地区不发生乱事呢?照在下看来,丞相还不如向秦王建议,让韩、赵割地求和,这样一来,白起便得不到灭赵的功劳,而赵国也会渐渐地归附秦国。”
其实,范雎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此时此刻要灭亡赵国,实力上能够达成,但是在时机上则还不成熟。加之如果让白起领了头功,自己的地位便会一落千丈,这白起可是一直瞧不上自己。既然如此,索性许韩、赵割地以和于秦。如此既解武安君之兵权,又得割地之功,自己的位子便能够稳如泰山了。
魏人景春曾说他们:“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当时的纵横家,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抵得千军万马的效果。
主意一定,范雎便马上让人接受了苏代所带来的金银财宝,给苏代安排了下榻之处,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咸阳宫觐见秦昭襄王,并对秦昭襄王说道:“秦兵连年征战,如今已是劳顿不堪,请允许让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如此士卒可以休整,秦国也可以借此休养生息,为将来进一步战争做好准备。”
秦昭襄王不察这范雎的心思,很是犹豫,要知道,自己早就和武安君白起商量好,长平之战完胜之后,便火速攻下邯郸,占据赵国,继而一统天下。眼看秦军已经兵临城下,要占领邯郸、灭亡赵国,实在是举手之劳。
当然,秦昭襄王也有不攻的理由。恰如苏代所言,眼下的时机还不成熟。
赵国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刚刚经历了长平大战,赵人定然不会甘心归附秦国,他们的心里,对秦人都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挫其骨。秦国一旦占领了赵国,定然难以安定下去,如果要寻求安定,必然要派遣大量的兵力,这样就极大地分散了秦军的战斗力。除此以外,赵国东北边的土地和齐国、燕国接壤,离秦国的关中则有数千里之遥,一旦赵国灭亡,这些地区要么投降了燕国或者齐国,要么被这两个国家所占据,秦国犯不着为他人作嫁衣。到时候,秦国不甘心让燕国和齐国得了好处,也不能够违背远交近攻的战略向这两个遥远的国家开战。
而且,秦国此时的实力,也不允许擅自和第三个国家开战,特别是强大的齐国。秦国经历了数年的长平战争,兵源疲敝,国库空虚,昔日齐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擅自攻打宋国,而被其他国家联合进攻以致国破家亡的。秦昭襄王可不相信,秦国也能够出现一个田单一样的人物。而且即使秦国能够复国,那个君主也一定不再是他秦昭襄王。
除此以外,秦国还有广大的新占领区,这些地区的居民都是三晋的居民,一直心向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如今被迫生活在秦国的阴霾下,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加之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的降卒,让那些居民心有余悸。秦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开疆拓土,而是稳固已有的占领区,让那些居民能够安定下来。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秦昭襄王知道,当身居他们这个位置时,已经不能够用忠义来形容他们了,当至高无上的权力握在手心之时,谁也无法形容那种感觉,谁也无法拒绝那种诱惑。白起忠于秦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他是否忠于秦王,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他只是忠心于自己本身,如今他已是手握重兵,功劳齐天,在秦军中的权威,比起秦昭襄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再次展现了他的心狠手辣,秦王不相信他不会觊觎自己的位子。
纵观历史,功高盖主之人大凡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管秦王如何英明神武,面对对自己的位置如此有威胁的臣子,他还是心有芥蒂的。于是,不久之后,白起便接到了来自咸阳的一纸诏令,要求他班师回朝。
240人回到赵国时,没有预想的责难,有的只是声震天地的哀嚎。赵国的青壮年在这一年,几乎全部陨落,赵国很多地方,只剩下妇孺和老人,如此国家怎么能够不没落?
白起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赵国45万人马出征,却仅仅余下240个年纪幼小的人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中。邯郸城中的赵国朝堂,充斥着一股恐慌之气。一片悲风苦雨之中,只听见子哭父,父哭子,兄哭弟,弟哭兄,祖哭孙,妻哭夫,儿媳与婆婆相拥而泣,丈夫和妻子隔世而恸。只看见整个赵国的孝旗白幡遮天蔽日,冥币纸钱四处飘零。
就在这个噩耗传到赵国,举国震惊、朝野惊惧、万家哀痛之时,唯有一个人未流下一滴泪水。这个人就是赵括之母,因为她的眼泪,在赵括出发之前,就早已经流干;因为这个结局,在赵括出发之前,她就早已经预料到:“自括为将时,老妾已不看作生人矣。”这是她对赵王最后的警告,对赵括最后的劝诫,可惜他们都没有听从自己的建议。
于是,还没有等到战争结束,赵括之母便改用赵奢封号“马服”为姓,后来简称马氏,因为她知道,此战赵括必败无疑。
赵王这时候终于清醒过来了,也明白了昔日赵括之母苦苦劝诫自己的良苦用心,可是时光不可倒流,如今再谈这些,还有什么用呢?赵王知道,这一切的过错都是因为自己听不进忠言,都是因为自己好大喜功,不信任老臣。可是他除了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外,什么也做不了。改过自新吗?也许下一次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责怪赵括吗?他已经为国尽忠、战死沙场了,他的家人也早就劝诫过自己,还不惜和赵括划清界限。赵王知道,赵括之死,最伤心的不是其他赵人,而是赵括之母;最悲愤的不是自己,还是赵括之母。
这一回,赵王显得很明智。他一边重金抚恤赵括的家人,让他们安心生活;另一边,则重新起用廉颇,希望能够通过廉颇,让赵国不至于灭亡,这是一个等待奇迹出现的过程,其残酷性和奇迹一样少见。
白起还是准备出手了,他知道,自己制订的计划——灭掉赵国,就要实现了。只要赵国一灭亡,则天下初定,自己再挥师回返,占领整个三晋之地,继而攻灭楚国,再图燕国和齐国,则一统天下,就不再是一个梦了。
公元前260年十月,长平之战刚刚过去一个月,白起便带领着刚刚调整完毕的30万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了上党地区其余的城池,自此,上党全境都划入秦国的版图。
紧接着,白起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直接将30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往西,由司马梗带领,数日之间便攻占了赵国在山西的太原郡,至此,山西全境尽归秦有,赵国所谓的太行之险几近成了摆设;另一路则沿着太行山一线北上,由王龁率领,也在数日之间接连攻占军事重镇皮牢、武安,不久,秦国两路军马汇合,兵锋直临邯郸城下。
刹那间,赵国真正地感到了亡国的危险,整个邯郸城都充斥着恐惧。长平大战的惨状犹历历在目,他们害怕如果邯郸被攻克,白起会直接给赵国来个疯狂屠城。
由于双方的实力差距实在是太大,对于赵国来说,眼下战事无论如何也是不敌的。如今的赵国,只剩下老弱病残,把他们拉上战场,只能算做炮灰而起不到任何别的作用。
赵王几乎都要绝望了,难道赵国几代相传,到了他的手上,就要亡国了吗?他不甘心。
而此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让赵王的心中升起了希望。这个人,就是大纵横家苏秦的弟弟苏代。苏代见群臣束手无策,知道自己发迹的机会到了,遂向赵王保证,只要将自己送到秦国,让他对范雎说上几句话,秦军必定会不战而退。
赵孝成王如同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顿时大喜过望,给予了苏代大量的金银珠宝,赵王将自己最喜欢的宝贝都给了苏代,只要能够保住邯郸,一切要求都可以答应。
于是,苏代在一片希冀的眼光中,义无反顾地走出了邯郸,走进了咸阳。一路无话,苏代很顺利地就见到了范雎。
一见面,苏代便打开天窗说亮话,向范雎问道:“听说大秦武安君白起即将攻打赵国邯郸?”
范雎道:“的确如此。”
苏代闻言,突然惊呼道:“那么,您的位置必将不能保证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范雎也大惊失色,并装作不知道什么缘故,遂问询苏代其因由。
苏代笑而答道:“武安君白起用兵如神,功勋了得,在他的带领下,秦军无敌于天下,成为整个天下最为炙手可热的人物。长平之战,白起一举擒杀赵括,如今更是趁势围攻邯郸,一旦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
“白起领军以来,为秦攻拔70多城,斩首100多万,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难以超过他。这样一来,您必然会在白起之下,可是你还甘心那样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由于其盖世的功劳,您也不得不屈居下位了。除此以外,相信丞相知道,秦曾经攻韩国、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直接投向了赵国,可见天下人很少愿意归附秦国,成为秦国的居民的。现在秦军即使灭掉了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的确是扩大了不少,但是秦国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如何能够保证这些地区不发生乱事呢?照在下看来,丞相还不如向秦王建议,让韩、赵割地求和,这样一来,白起便得不到灭赵的功劳,而赵国也会渐渐地归附秦国。”
其实,范雎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此时此刻要灭亡赵国,实力上能够达成,但是在时机上则还不成熟。加之如果让白起领了头功,自己的地位便会一落千丈,这白起可是一直瞧不上自己。既然如此,索性许韩、赵割地以和于秦。如此既解武安君之兵权,又得割地之功,自己的位子便能够稳如泰山了。
魏人景春曾说他们:“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可见当时的纵横家,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抵得千军万马的效果。
主意一定,范雎便马上让人接受了苏代所带来的金银财宝,给苏代安排了下榻之处,自己则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咸阳宫觐见秦昭襄王,并对秦昭襄王说道:“秦兵连年征战,如今已是劳顿不堪,请允许让韩国和赵国割地求和,如此士卒可以休整,秦国也可以借此休养生息,为将来进一步战争做好准备。”
秦昭襄王不察这范雎的心思,很是犹豫,要知道,自己早就和武安君白起商量好,长平之战完胜之后,便火速攻下邯郸,占据赵国,继而一统天下。眼看秦军已经兵临城下,要占领邯郸、灭亡赵国,实在是举手之劳。
当然,秦昭襄王也有不攻的理由。恰如苏代所言,眼下的时机还不成熟。
赵国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而且刚刚经历了长平大战,赵人定然不会甘心归附秦国,他们的心里,对秦人都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挫其骨。秦国一旦占领了赵国,定然难以安定下去,如果要寻求安定,必然要派遣大量的兵力,这样就极大地分散了秦军的战斗力。除此以外,赵国东北边的土地和齐国、燕国接壤,离秦国的关中则有数千里之遥,一旦赵国灭亡,这些地区要么投降了燕国或者齐国,要么被这两个国家所占据,秦国犯不着为他人作嫁衣。到时候,秦国不甘心让燕国和齐国得了好处,也不能够违背远交近攻的战略向这两个遥远的国家开战。
而且,秦国此时的实力,也不允许擅自和第三个国家开战,特别是强大的齐国。秦国经历了数年的长平战争,兵源疲敝,国库空虚,昔日齐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擅自攻打宋国,而被其他国家联合进攻以致国破家亡的。秦昭襄王可不相信,秦国也能够出现一个田单一样的人物。而且即使秦国能够复国,那个君主也一定不再是他秦昭襄王。
除此以外,秦国还有广大的新占领区,这些地区的居民都是三晋的居民,一直心向韩、赵、魏这三个国家,如今被迫生活在秦国的阴霾下,本来就心不甘情不愿。加之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的降卒,让那些居民心有余悸。秦国的当务之急,不是开疆拓土,而是稳固已有的占领区,让那些居民能够安定下来。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秦昭襄王知道,当身居他们这个位置时,已经不能够用忠义来形容他们了,当至高无上的权力握在手心之时,谁也无法形容那种感觉,谁也无法拒绝那种诱惑。白起忠于秦国,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是他是否忠于秦王,就不得而知了。或许他只是忠心于自己本身,如今他已是手握重兵,功劳齐天,在秦军中的权威,比起秦昭襄王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再次展现了他的心狠手辣,秦王不相信他不会觊觎自己的位子。
纵观历史,功高盖主之人大凡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不管秦王如何英明神武,面对对自己的位置如此有威胁的臣子,他还是心有芥蒂的。于是,不久之后,白起便接到了来自咸阳的一纸诏令,要求他班师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