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

第94章合纵大业

    前文说道,为牵制强秦的快速挺进,苏秦使计激怒同窗张仪入秦。张仪入秦后,苏秦马不停蹄,火速前赴韩国游说韩宣王。

    韩国是小国,夹在秦国、楚国、郑国和魏国等大国之间,之所以没有灭亡,是因为它在军事上占有优势。韩国地理面积狭小,土壤不肥沃,人口不多,但几乎全民皆兵,并且善于打造兵器。

    天下的弓箭,几乎都是韩国制造的。韩国制造的强弓硬弩,射程在六百步以外。六百步以内,韩军飞箭所向可以穿透敌军的铠甲,射穿胸膛,因为韩军用脚踏连弩的方式射箭。

    看过张艺谋拍摄的《英雄》的人一定记得,秦军攻打赵国时,先进行箭攻。秦军飞箭,密密麻麻就像五月的蝗灾,更重要的是能够穿云裂石,杀伤力很强。

    韩军强弓硬弩的威力,就如电影中秦军的威力一样。唐人李峤作了一首名叫《弩》的五律诗,叙述苏秦利用韩军弓弩优势游说韩国一事:

    挺质本轩皇,申威振远方。

    机张惊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鸟行应尽,清猿坐见伤。

    苏秦六百步,持此说韩王。

    在战国时代,韩国是中原地区的兵工厂,制造的强弓硬弩很出名,锻造的剑也以其锋利著称。《史记》记载,韩军的剑“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革抉簠芮,无不毕具”。

    这话的意思是,韩军的剑很锋利,在陆地随便腰斩牛马,在水上轻易劈杀天鹅、大雁。如果上阵临敌,砍削敌人的铠甲、铁衣如削泥,大至盾牌、臂套,小到系在盾牌上的铁丝,没有韩国的剑砍不断的。总之一句话,韩国的剑削铁如泥,天下第一锋利。

    韩国的强弓硬弩天下第一,宝剑锋利天下第一,兵士又勇猛异常,苏秦为韩宣王甘心侍奉秦国感到痛心。

    秦国十分贪心,如果韩国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强行索取宜阳和成皋。而如果韩国割让土地,秦国一定不会就此罢休。

    年复一年,韩国的土地越来越少,秦国的贪欲却越来越大。如果韩国受不住秦国的压榨,突然不再割土地给秦国,韩国就会丢掉以前割地讨好的功效,遭受祸患。

    苏秦分析有理,韩宣王听得胸中愤怒。

    土地是有限的,贪欲是无穷的,以有限的土地侍奉无穷的贪欲,这叫拿钱购买怨恨,纠结灾祸。俗语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苏秦劝韩宣王仔细思考未来。苏秦如此分析,韩宣王对自己曾经做出的决定很是后悔。

    韩宣王虽然没有谋略,但是十分勇猛。被苏秦点化后的他脸色大变,捋起袖子,右手按剑,仰天长叹,他立誓决不侍奉秦国,同时,表示愿意参与合纵,将国家托付给苏秦。

    离开韩国后,苏秦来到被秦国打得一片狼藉的魏国。在秦军的武力威胁下,魏国不仅自称为秦国的属臣,还为秦国建造离宫,接受秦国的分封,采用秦国的冠服式样,春秋两季按时纳贡助祭。连周天子都没有享受过魏国的如此侍奉,可见秦国多么强横。

    魏国确实不堪秦国一击,苏秦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而是举一些以少胜多、以仁德战胜暴力的例子给魏襄王听。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只用3000疲惫的兵将就活捉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周武王也只有3000兵士和300辆破车,就能够在牧野制服暴君商纣。苏秦的意思是,战争的胜败不仅在于实力,更在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威力。

    他引用《周书》里的一句话,草木刚刚生长出嫩芽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剪除,待嫩芽长成粗壮的枝干,必须用斧头才能砍掉。苏秦劝魏国及早考虑未来,而不是听信连横家的诱骗,走一步算一步,因为主张连横的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利益。

    一番思量后,魏襄王答应参与合纵。

    纵观魏国的历史,失去商鞅后,魏国就彻底沦为了二流国家。魏国国君在强秦的武力威胁和自身的国家利益之间摇摆,秦国逼迫紧急时参与连横,秦国松懈时加入合纵,朝三暮四。

    从魏国出发,苏秦一路东行来到东方大国齐国。齐国与秦国相距很远,中间又隔着好几个国家,还没有受到秦国的实际伤害或者威胁。而且,齐国南有泰山,东有琅邪山,西有清河,北有渤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遭遇的战火少,齐国百姓致力于生产,因而物产丰富,家给人足。

    在齐国国都临淄,人口众多,百姓举袖成云,挥汗成雨。齐国参与过好几场战役,但没有一次因为战争而征调全国兵力,例如泰山以南和清河一带的百姓就没听说过参军一事。

    尽管实力雄厚,地理环境优越,齐国同样侍奉秦国,苏秦为它感到羞耻。

    拿韩、魏与齐国对比,韩、魏侍奉秦国,因为与秦国接壤。如果韩、魏不听话,秦国大军发动,即使韩、魏胜利了,也已经被战争损伤,无力抗击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如果秦国赢了,韩、魏就会陷入亡国的危险,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极大,只因为秦国强大。

    与韩、魏相比,齐国占据了很大的优势。首先,齐国与秦国相距很远,中间隔着几个国家,秦国不敢贸然攻打;其次,即使秦国攻打齐国,秦国未必就赢,因为齐国实力不弱,且是以逸待劳;最后,就算秦国打赢了,也不一定能够占领齐国的土地,因为隔着其他国家控制齐国不方便。

    苏秦认为,齐国之所以侍奉秦国,不是受到秦国威胁,也不是齐国无能,而是消息闭塞,战略方法不当。听到战略有失,齐宣王认同苏秦的观点,说他偏居东方,孤陋寡闻,不明时局,愿意举国听从苏秦的号令。

    说服齐国后,苏秦的下一个目标是楚国,此时的楚国国君是楚威王。

    楚国是一个很古怪的国家,如果遇上贤明的国君,楚国就很强大,甚至能够抗衡秦国;如果国君无能,楚国就是一只纸老虎,虚有其表,外强中干。那时流传一句话,欲称霸天下,非秦必楚。意思是,尽管诸侯国很多,能够称霸天下的只有两个国家,如果不是秦国,必然是楚国。楚国是有实力的大国,关键在于国君能否发动国家的战斗力,激发军队的斗志。

    面对这么一个潜力强大的国家,苏秦先指出楚国地大物博,军事力量雄厚,除了秦国,其他国家唯楚国马首是瞻。然而,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天下不能同时容下秦国和楚国。如果秦国势力增强,楚国必然会被削弱;反之,如果楚国势力增强,秦国必然会被削弱。

    楚国与秦国的力量对比很微妙,苏秦建议楚威王留心,谋事于未萌,在祸害还没发生之前就早做决断。不能威胁,苏秦就以利益诱惑。他保证如果楚威王听从他的建议,其他诸侯国都会按时向楚国纳贡,举国听从楚国的指教。苏秦以利益诱惑,楚威王却心不动半分,因为他真正关心的是秦国对楚国的威胁。

    秦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这是尽人皆知的。夺取巴、蜀后,秦国已经深深威胁到楚国的安危。韩、魏等小国经常遭受秦国欺负,最后成为秦国的依附,楚国不能和他们商议大事,因为他们可能泄露给秦国。一旦计划败露,大事干不成不说,还要深受其害。

    日思夜想,楚威王就想找一个帮手为他出谋划策,共同抗衡秦国。朝臣大多主张连横不可信赖,为了国家利益,楚威王终日苦思,食不甘味,坐不安席。

    游说大半个中国,直到楚国,苏秦才遇见真心合纵的国家,既可喜,也可悲。说可喜,因为人生有一个事业上的知己;说可悲,因为没有几个合纵的国家真正有诚心。

    合纵大业是苏秦的主要成就,离开家乡后,他先到赵国,结果被赵国拒绝。北方的燕国是苏秦合纵事业的起步点。紧接着,苏秦南下,先后经过赵国、魏国、韩国。又从韩国向东,进入齐国,最后南下入楚。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一番奔波,苏秦终于佩戴上六国相印,当上合纵国的“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