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剑心
第2777章 倒戈
小
大
王子港市区的大多数建筑,可没有议会大楼那么坚固。
尤其民居房舍,大多是木造建筑,时逢春夏之交,平日里就时常发生火灾,遭受空袭过后,一片片的社区尽皆化作火海,烈焰与浓烟中隐约可见仓皇奔逃的身影,妇女与孩童的哭嚎声响彻夜空。
查尔斯·盖茨从军三十多年,见惯了腥风血雨的场面,然而空袭过后的王子港街景,还是令他感到惨不忍睹,打心底生出一股寒意。
从黄昏到拂晓,盖茨将军亲自带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城区扑火救人,还把随军法师团召集过来,要求他们施法救火。
高阶法师展开卷轴,施法操控天气,凭空创造出一场大雨,一直下到天明,总算控制住了大火蔓延的势头。
尽管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盖茨将军依旧顽强的坚守王子港。
形势所迫,盖茨将军很不情愿地把逆转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了宿敌身上。
王子港附近的豪斯镇,还驻守着伊萨克·胡克将军率领的一支全大陆军装备最精良的满编骑兵师。
如果胡克将军率领骑兵师从侧翼突击温斯洛普兵团,盖茨兵团乘势反击,两支部队内外夹击,未尝没有机会击溃敌军。
盖茨心里清楚,胡克巴不得自己死在王子港,如果自己以南方战区总司令的名义直接向骑兵师下达指令,胡克很有可能不予理睬。
为此他不得不先给已经迁往莱顿港办公的大陆会议写了一封信,请求大陆会议主席威廉·尼克尔斯爵士以政府首脑的名义直接命令伊萨克·胡克火速率领骑兵师驰援王子港,配合城中驻军,对温斯洛普伯爵的阵地展开两面夹击。
查尔斯·盖茨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伊萨克·胡克的心思,然而在他想来,胡克再怎么嚣张跋扈也不敢公然违抗大陆会议的命令,最坏的结果无非拖延时间,公报私仇,对驻守王子港的友军见死不救,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胡克竟然做出一个更加丧心病狂的决定。
大陆会议按照盖茨将军的意思下达了指令,却迟迟没有得到胡克将军的回信,再三催促之下,胡克兵团终于在5月9日出现在王子港城外。
盖茨将军最初收到消息的时候还很激动,连忙登上指挥部大楼阳台,拿起望远镜眺望总算是赶来的援军,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斐真军旗。
没错,胡克将军统率的骑兵师,竟然打起了斐真王国的旗帜,堂而皇之的加入到围城的敌军阵营!
望远镜从冰凉的手中滑落下来,亲眼目睹胡克兵团倒戈投敌,盖茨将军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胡克将军为何走到率部投敌这一步?
乔安综合各种渠道搜集的消息来看,查尔斯·盖茨显然难辞其咎。
若非盖茨刚愎自用,一到王子港就大张旗鼓的打压胡克及其党羽,毫不掩饰争权的意图,激化了与胡克一党的矛盾,致使双方最终走向决裂,或许事态不至于恶化到这般地步。
但是,这件事也不能全怪盖茨。
乔安没有直接跟伊萨克·胡克其人打过交道,但是多年前他就知道胡克是“征服教团”在亚尔夫海姆军方的代言人。
胡克的外甥鲍德温,曾在豪斯镇马场搞邪恶的育种实验,绑架“铁蹄部落”的半人马当实验体,为此激怒了半人马一族,突袭豪斯镇,捣毁了鲍德温的马场和地下实验室。
当时乔安也在豪斯镇,适逢其会卷入这场风波,事后得知胡克将军就是鲍德温种种恶行的幕后指使者,对此人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两年前,乔安重返莱顿港,从康蒂那里得知“征服教团”的教宗“毁木者”铎兰·特雷西斯野心勃勃,纠集了众多教徒与邪恶阵营的盟友组成两支大军,试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攻势,征服亚尔夫大丛林中的各族原住民。
由于乔安等人的介入,“征服教团”对妖精泉、深林谷和亚尔冈京谷地发起的攻势都以惨败收场,铩羽而归。
但是在依芬河北岸,“征服教团”的作战计划进展顺利,成功征服了当地大大小小数十个土着部落,其中抵抗最激烈的当属“铁蹄部落”的半人马一族,然而付出惨重的牺牲过后,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败局,半人马的家园被烧成一片废墟,幸存者在卓戈王子的率领下,逃往南方丛林深处。
“征服教团”在北方烧杀掳掠的头号打手,正是伊萨克·胡克及其麾下那支骑兵师。
胡克将军不经政府授权就私自调动兵马,公然为邪教组织效劳,这分明就是占山为王、拥兵自重的军阀做派!
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邪教徒兼野心家,怎么可能真心认同《独立宣言》倡导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怎么可能不计个人得失的投身于这场旨在争取殖民地解放的独立战争?
在乔安看来,盖茨与胡克的冲突只是一根导火索,加速了胡克的堕落,反之,即便没有盖茨这个人,或者说盖茨一开始就以怀柔手段笼络胡克,照旧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现状,而精于计算个人利益得失、惯于见风使舵的伊萨克·胡克,最终很可能还是会走上投敌叛国的老路。
透过胡克将军投敌这件事,乔安隐约觉察到一个不祥之兆。
除了“将军”这一重身份,伊萨克·胡克同时还是征服教团的高层,深得教宗特雷西斯宠信。
胡克将军敢于违背大陆会议的命令,率部投敌叛国,却不敢忤逆教宗特雷西斯的意志。
道理很简单,大陆会议拿他这个卖国贼毫无办法,然而触怒传说中拥有半神之力的“毁木者”,却真的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反过来讲,伊萨克·胡克在做出投敌这个重大决定之前,必定先征求过教宗的意见,从结果逆推回去,不难得出征服教团的高层至少是默许了胡克投靠斐真人。
尤其民居房舍,大多是木造建筑,时逢春夏之交,平日里就时常发生火灾,遭受空袭过后,一片片的社区尽皆化作火海,烈焰与浓烟中隐约可见仓皇奔逃的身影,妇女与孩童的哭嚎声响彻夜空。
查尔斯·盖茨从军三十多年,见惯了腥风血雨的场面,然而空袭过后的王子港街景,还是令他感到惨不忍睹,打心底生出一股寒意。
从黄昏到拂晓,盖茨将军亲自带队奔赴受灾最严重的城区扑火救人,还把随军法师团召集过来,要求他们施法救火。
高阶法师展开卷轴,施法操控天气,凭空创造出一场大雨,一直下到天明,总算控制住了大火蔓延的势头。
尽管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盖茨将军依旧顽强的坚守王子港。
形势所迫,盖茨将军很不情愿地把逆转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了宿敌身上。
王子港附近的豪斯镇,还驻守着伊萨克·胡克将军率领的一支全大陆军装备最精良的满编骑兵师。
如果胡克将军率领骑兵师从侧翼突击温斯洛普兵团,盖茨兵团乘势反击,两支部队内外夹击,未尝没有机会击溃敌军。
盖茨心里清楚,胡克巴不得自己死在王子港,如果自己以南方战区总司令的名义直接向骑兵师下达指令,胡克很有可能不予理睬。
为此他不得不先给已经迁往莱顿港办公的大陆会议写了一封信,请求大陆会议主席威廉·尼克尔斯爵士以政府首脑的名义直接命令伊萨克·胡克火速率领骑兵师驰援王子港,配合城中驻军,对温斯洛普伯爵的阵地展开两面夹击。
查尔斯·盖茨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伊萨克·胡克的心思,然而在他想来,胡克再怎么嚣张跋扈也不敢公然违抗大陆会议的命令,最坏的结果无非拖延时间,公报私仇,对驻守王子港的友军见死不救,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胡克竟然做出一个更加丧心病狂的决定。
大陆会议按照盖茨将军的意思下达了指令,却迟迟没有得到胡克将军的回信,再三催促之下,胡克兵团终于在5月9日出现在王子港城外。
盖茨将军最初收到消息的时候还很激动,连忙登上指挥部大楼阳台,拿起望远镜眺望总算是赶来的援军,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斐真军旗。
没错,胡克将军统率的骑兵师,竟然打起了斐真王国的旗帜,堂而皇之的加入到围城的敌军阵营!
望远镜从冰凉的手中滑落下来,亲眼目睹胡克兵团倒戈投敌,盖茨将军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胡克将军为何走到率部投敌这一步?
乔安综合各种渠道搜集的消息来看,查尔斯·盖茨显然难辞其咎。
若非盖茨刚愎自用,一到王子港就大张旗鼓的打压胡克及其党羽,毫不掩饰争权的意图,激化了与胡克一党的矛盾,致使双方最终走向决裂,或许事态不至于恶化到这般地步。
但是,这件事也不能全怪盖茨。
乔安没有直接跟伊萨克·胡克其人打过交道,但是多年前他就知道胡克是“征服教团”在亚尔夫海姆军方的代言人。
胡克的外甥鲍德温,曾在豪斯镇马场搞邪恶的育种实验,绑架“铁蹄部落”的半人马当实验体,为此激怒了半人马一族,突袭豪斯镇,捣毁了鲍德温的马场和地下实验室。
当时乔安也在豪斯镇,适逢其会卷入这场风波,事后得知胡克将军就是鲍德温种种恶行的幕后指使者,对此人当然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两年前,乔安重返莱顿港,从康蒂那里得知“征服教团”的教宗“毁木者”铎兰·特雷西斯野心勃勃,纠集了众多教徒与邪恶阵营的盟友组成两支大军,试图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攻势,征服亚尔夫大丛林中的各族原住民。
由于乔安等人的介入,“征服教团”对妖精泉、深林谷和亚尔冈京谷地发起的攻势都以惨败收场,铩羽而归。
但是在依芬河北岸,“征服教团”的作战计划进展顺利,成功征服了当地大大小小数十个土着部落,其中抵抗最激烈的当属“铁蹄部落”的半人马一族,然而付出惨重的牺牲过后,最终还是没能挽回败局,半人马的家园被烧成一片废墟,幸存者在卓戈王子的率领下,逃往南方丛林深处。
“征服教团”在北方烧杀掳掠的头号打手,正是伊萨克·胡克及其麾下那支骑兵师。
胡克将军不经政府授权就私自调动兵马,公然为邪教组织效劳,这分明就是占山为王、拥兵自重的军阀做派!
这样一个不择手段的邪教徒兼野心家,怎么可能真心认同《独立宣言》倡导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怎么可能不计个人得失的投身于这场旨在争取殖民地解放的独立战争?
在乔安看来,盖茨与胡克的冲突只是一根导火索,加速了胡克的堕落,反之,即便没有盖茨这个人,或者说盖茨一开始就以怀柔手段笼络胡克,照旧无法改变敌强我弱的现状,而精于计算个人利益得失、惯于见风使舵的伊萨克·胡克,最终很可能还是会走上投敌叛国的老路。
透过胡克将军投敌这件事,乔安隐约觉察到一个不祥之兆。
除了“将军”这一重身份,伊萨克·胡克同时还是征服教团的高层,深得教宗特雷西斯宠信。
胡克将军敢于违背大陆会议的命令,率部投敌叛国,却不敢忤逆教宗特雷西斯的意志。
道理很简单,大陆会议拿他这个卖国贼毫无办法,然而触怒传说中拥有半神之力的“毁木者”,却真的会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反过来讲,伊萨克·胡克在做出投敌这个重大决定之前,必定先征求过教宗的意见,从结果逆推回去,不难得出征服教团的高层至少是默许了胡克投靠斐真人。